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這陣子中央宣布將強化「自主都更」作為都市更新的新模式,強調此模式能降低住戶的行政費用、避免與建商分攤土地與容積,也提升居住品質。這一政策方向呼應了當前台灣社會對都更的迫切需求,不過房市專家、品嘉建設胡偉良董事長也提到,自主都更是否真如政策宣傳般對地主全然有利?其推動過程中的挑戰與風險為何?有很多細節必須要去注意。
自主都更的潛在優勢與政策誘因無可否認,自主都更在理論上具備一定吸引力。胡偉良說,地主若能跳脫傳統合建分屋模式,確實有機會保留更多土地持分與容積獎勵,這意味著可觀的資產價值提升。其次,地主透過自主組織,能更直接參與設計規劃,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的社區。從政策角度,鼓勵自主都更有助於加速都市老化地區的更新腳步,並促進社區營造與居民參與。
自主都更中,若更新期間「房市反轉」,地主不僅資產價值未如預期提升,甚至可能面臨房屋滯銷或租金收益不如預期的困境。示意圖/台北市都更處提供

不過自主都更的隱藏成本與風險,也不可忽略!胡偉良說明,自主都更的光環下,隱藏著地主必須獨立承擔的多重風險與成本,這正是其推動困難的關鍵所在。整合過程的高交易成本與失敗風險,都更最艱難的環節在於整合百分百地主同意(或達到法定門檻);自主都更雖避開了與建商的利潤分配,但並未消除整合過程中的溝通協調成本,地主間對於更新條件、分配方案、財務負擔的意見分歧,往往導致整合曠日費時,甚至破局。代理實施者雖能協助,但其角色與建商不同,通常不具備強勢整合的動機與資源,且地主必須支付其服務費用,這筆「代辦費」雖可能低於建商利潤,但仍是額外支出。
另外,自主都更所需要的資金(包括規劃設計、營造施工、周邊費用等)全數由地主按比例分攤或共同貸款;胡偉良表示,這對許多家庭構成沉重財務壓力,更關鍵的是,營造工程費用可能因市場波動(如原物料價格上漲、缺工)而超支,地主需共同承擔這些成本增加的風險,若資金籌措不及,工程可能延宕甚至中止,造成更大損失。
胡偉良指出,在傳統建商都更中,建商承擔了興建完成後房屋銷售不佳或房價下跌的風險。但在自主都更中,此風險完全轉移至地主,若更新期間「房市反轉」,地主不僅資產價值未如預期提升,甚至可能面臨房屋滯銷或租金收益不如預期的困境,對於以自住為目的地主,影響或許較小,但對於期待資產增值者,則是不可忽視的巨大風險。
另外,地主更新會雖然委託專業代理實施者,但本身仍需具備一定的管理與監督能力,以確保工程品質、進度與財務透明。胡偉良說,若代理實施者專業度不足或發生糾紛,地主團體往往處於弱勢,救濟成本高昂;從選商、簽約、監造到驗收,每一環節都需要地主投入時間精力參與,對大多數不具專業背景的住戶而言,是極大負擔。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