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辰瑞、潘昱僑報導】現在肺癌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對患者來說,往往是最艱辛的過程。
白血球數值低下 成治療延遲隱憂
化療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白血球數值下降、體力衰退、食慾不振等,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行下一個療程。這些副作用是肺癌化療中不容易克服的關卡。
化學治療會抑制骨髓功能,導致白血球的生長變慢。張晟瑜醫師指出,一般來說,肺癌患者在化療後,白血球數值會逐漸降至低點,這時感染的風險會大幅增加,可能引發體力不佳、容易疲勞沒精神。
為了讓治療順利進行,醫護人員也希望患者在下一個療程開始前,白血球數值能夠恢復正常。然而,隨著治療次數持續累積,骨髓抑制作用會越來越強,白血球數值難以恢復,體力也會越來越弱,導致治療被迫延遲,甚至需要降低劑量,進而影響病程,這是醫師和患者都不樂見的狀況。
化療仍是重要角色 充足營養是持續療程關鍵
面對化療的副作用,除了藥物與劑量調整外,張晟瑜醫師提到,還有幾種方法,有助於維持體力,幫助白血球數值回升。首先,臨床上可以使用刺激骨髓生長的藥物,幫助白血球提早釋放,但這種做法猶如「飲鴆止渴」,雖然數值恢復了,但白血球的效用可能不佳。因此,患者從日常生活中恢復白血球數量,會是比較自然的方式。
此外,張晟瑜醫師表示,充足的睡眠與營養是化療期間的關鍵。尤其是高蛋白的補充,有助於患者在化療期間調整體力與營養狀態。部分患者會在醫師建議下,於治療前調整營養狀態,搭配高蛋白或多醣體等營養配方(如專利高純度多醣體),作為日常飲食的輔助。不過,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感受也不盡相同,使用前還需醫師評估。
雖然營養補充品並非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張晟瑜醫師認為,對於部分患者來說,是一個新選項。臨床經驗中,醫師會視個別情況評估營養補充的合適性。而且,正常的食慾能確保患者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養分,維持體力,進而順利完成化療療程。
跨領域團隊與病友互信合作 共享治療決策
不過,張晟瑜醫師也強調,並非所有營養品都適合每個患者。在選擇輔助營養品時,務必遵循「相信醫師,不相信來路不明產品」的原則。正規的專利營養品,在進入醫院系統前,會經過層層把關:
- 醫師審核:評估產品是否適合患者。
- 文獻佐證:確認產品有相關科學文獻支持其有效性。
- 國家檢驗:國家專利與合格檢驗,需通過合格檢驗程序,包含安全性評估。
此外,醫師、藥師、營養師組成的團隊也會共同開會討論,確認產品符合標準,才能引進院內。在服用前,醫師會依個人情況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在服用期間,醫師也會持續監測患者的白血球、肝腎功能,並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
張晟瑜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是一場持久戰。確保充足的營養和體力,是面對後續治療的基礎。無論是藥物、化療、放射線治療,或是輔助性的特定營養補充配方,都應該在醫病雙方的充分討論與共識下評估。醫師與患者彼此信任,拒絕來路不明的藥品與營養品,這是在肺癌治療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營養不足可影響癌症治療!醫揭「提升免疫力」重要性 資深癌友親授心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656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