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兒少近4成覺得「自己不重要」!調查:13歲青少女幸福感遠低國際平均

fc9e190f8801452d2b3fb65616171bec l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臺灣兒少的生活幸福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課業負擔、外貌焦慮到人際孤立,看不見的重擔正逐步侵蝕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2025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顯示,臺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雖回升至72分,但仍落後於《2021/2022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國際調查》。更令人憂心的是,13歲青少女的幸福感跌破及格線,僅48.9分,與國際平均相比差距顯著;近四成兒少更表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心理疏離感創下三年新高。

心理健康表現持續落後國際 青少女幸福指數特別低落

臺灣兒少的心理健康狀況持續低於國際平均水準,數據指出,臺灣兒少無論11歲或13歲,幸福指數皆落後國際平均,特別是13歲青少女從60分跌落至遠低於及格線的48.9分,心理幸福感明顯不足,著實令人擔憂。此外,近四成(39.1%)兒少認同「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是近三年來最高比例,顯示心理疏離感正逐年升高,亟需關注。

生活滿意度略回升 仍低於國際平均

在生活習慣方面,雖然臺灣兒少的睡眠狀況優於國際平均,但不論男女運動狀況皆明顯不足,遠低國際平均。13歲青少女只剩四分之一有規律的運動習慣(24.5% ),不僅較11歲大幅下滑15.9%,比例甚至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整體而言,孩子們在健康、自我形象與生活節奏之間仍未取得良好平衡。

健康感低、自信感弱、運動量不足 臺灣兒少陷入身體焦慮

調查顯示,27%的兒少自認「非常健康」,較往年表現略有提升,但與國際平均仍有明顯差距。隨年齡增長,孩子對自身健康的評價逐漸下降,尤其13歲青少女僅約15.8%認為自己很健康,反映出青春期孩子在面對變化與壓力時,對自身狀態的感受更趨負向。

此外,臺灣兒少對自身外貌的評價亦大多偏向負面,無論年齡或性別,認為自己「有點胖或太胖」的比例皆高於國際平均,13歲青少女中更有近一半(46.3%)對身形不滿,顯示外貌焦慮與自信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

家庭共餐普遍但親子溝通不足 青少女互動明顯下滑

家庭是兒少生活中最核心的支持來源。調查發現,臺灣兒少每天與家人共餐的比例將近六成五(64.7%),較去年微幅上升,也高於國際平均。然而進一步分析,隨年齡增長,共餐頻率明顯下降,特別是13歲青少女的每日共餐比例比11歲時驟降兩成以上,反映出升上國中後因課業繁忙,親子互動大幅減少。

在溝通品質方面,兒少「容易向母親傾訴煩惱」的比例約七成(68.6%),與去年相近,但「容易向父親傾訴」的比例僅51.4%,較去年略降。13歲青少女更僅三分之一認為自己能輕鬆與父親溝通(33.3%)。與國際平均相比,臺灣兒少與父母溝通的難度皆普遍較高。雖然臺灣家庭的共餐機會較多,卻可能因家長忙碌或餐桌對話不足,未能促進親子互動與情感交流。

同儕支持減、學習壓力增 兒少校園幸福感下滑

數據指出,臺灣兒少對同儕支持的感受普遍偏低,僅46.7%的孩子認為同學友善、樂於助人或能彼此接納,比例低於國際平均。進一步分析發現,11歲學童以及男生的同儕支持度皆比國際平均低約一成,顯示近半數孩子在班級互動中仍感到孤立或難以融入,恐影響其心理健康。

此外,臺灣兒少的課業壓力也較國際提早浮現。11歲男生中已有四成(40.8%)表示感受到課業壓力,明顯高於國際平均;女生從11歲到13歲的壓力感受更增加約一成(34.5%→     46%)。值得注意的是,在學校滿意度方面,僅約三成學生(29.5%)表示「非常喜歡上學」,其中13歲青少女的比例僅剩一成(10.2%),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

3df7e7ec5caf199188f0269e0b8591bf

這些結果顯示,孩子在學校裡雖與同儕相伴,卻不一定感到被支持;課業壓力繁重,也難以從學習中找到樂趣與成就感。當學校成為壓力來源,兒少的幸福感自然難以提升。

兒盟提三呼籲 打造支持孩子的身心環境

面對調查中顯示的兒少心理健康低落、運動不足與親子溝通斷層等現象,兒盟認為孩子的福祉必須在制度及生活層面同步補強。為協助兒少的身心發展更加穩定與平衡,兒盟提出以下三點呼籲:

一、強化兒少心理健康前端預防與支持服務:兒盟調查顯示,兒少的壓力大多源自校園與日常生活,政府若只在醫療端才介入,往往為時已晚。對此,兒盟建議將兒少心理健康促進的三級預防方案,納為衛福部「兒童及家庭署」的核心業務之一,包括: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編列專款補助地方與民間單位提供預防推廣方案,確保有心理困擾的孩子能及早被接住,並獲得心理健康支持與服務。

二、倡議「周末運動日」,讓運動回到孩子的生活:兒盟呼籲家庭推動「周末運動日」,鼓勵家長陪伴孩子走出戶外,以親子共運動的方式取代沉迷螢幕的休閒模式。固定的運動時間不僅能強化體能與情緒穩定,也有助於親子互動與壓力釋放,讓運動重新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善用兒盟資源隨時求助、持續守護心理健康:兒盟提供多元求助管道,包括「兒童專線」、「少年專線」及「LINE@線上聊」服務,讓全台學子能隨時找到傾訴與協助的窗口。此外,透過簡單的自我檢視與情緒記錄,也能幫助孩子理解自身情緒、提早發現心理困擾,並促進與家人、師長間的溝通。

【延伸閱讀】

兒少深陷短影音怎麼辦?家長溝通有「3撇步」 不用兇也能讓孩子放下手機

他們不是「不乖」! 專家籲:教養特殊兒少的第一步從停止打罵開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53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