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周炎是一種多因性、以牙菌斑生物膜為核心的慢性發炎疾病。維持牙周健康最直接且重要的關鍵之一,即是每日確實做好自我口腔清潔,當清潔牙齒不到位,牙周致病菌慢慢走向失衡狀態,便會引發持續性的牙周支持組織流失破壞。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指出,牙周治療並非單次診間處置即可完成,而是透過「去除病因、強化日常清潔、控制可修正風險」的反覆循環,將發炎負荷降到最低。
北榮桃園分院牙科主任王碩表示,臨床上常見牙周炎症狀包括牙齦易出血、牙齦紅腫、口臭、牙齦退縮、牙根敏感與牙齒動搖等。牙周病治療前,醫師會先進行完整評估,包含量測全口牙周囊袋深度、出血點、齒齦退縮量、牙根分岔處的狀態、牙齒動搖度等指標,並搭配影像檢查。牙周病於放射線檢查,常可見水平式齒槽骨喪失,或呈狹角向根尖延伸的垂直(角形)骨缺損;骨缺損的深度與形態,不僅反映病情嚴重性,更影響後續是否能採行再生手術治療。

王碩指出,造成牙周炎進展的因素,不僅是清潔不良,亦包含吸菸及血糖控制不良等全身性與生活型態變項。吸菸會削弱組織修復能力、改變口腔菌叢與臨床反應,使治療成效受限;血糖控制不良時,牙周發炎更難平息,且術後恢復較慢、復發風險上升。此外,口乾、清潔工具與手法不當等,也會在日常中放大生物膜的累積速度。這些因子彼此疊加的破壞力遠勝單一因素,因此治療與口腔衛教同等重要。
王碩進一步提到,其它局部的危險因子會讓清潔更難做到位,例如不良復形物,如外展或過凸外形邊緣、粗糙表面的牙套與填補物,以及未治療的鄰接面齲齒、牙根表面凹陷或裂痕、暴露的牙根分岔狹窄入口、不利的牙齒位置,都會形成清潔死角,惡化牙周問題。此外,咬合創傷雖非獨立成因,但若與發炎並存時,會加速牙周支持組織喪失與牙齒動搖,若清潔又不到位,破壞更為迅速。臨床治療計畫須同步改正以上問題,否則即使努力刷牙,也難以在關鍵處達標。
王碩補充,治療通常由非手術階段展開,並建立可維持的自我照護。透過衛教,並依據每位患者的情況,讓患者了解如何使用,牙刷、牙線、牙間刷等潔牙工具,以及各種工具的技巧重要性。治療方面,以超音波、牙周刮刀或雷射完成齦上與齦下的牙結石去除及牙根整平,同時修整及替換不良復形物、處理齲病與拔除無救之牙。對中重度病例,可短程使用系統性抗生素或局部投藥作為輔助。
王碩表示,經由非手術治療後,恢復穩定的區域,可納入後續支持性療程,但若仍有殘存過深的牙周囊袋,則應評估是否手術介入:透過牙周翻瓣手術(open flap debridement)於翻瓣直視下徹底清除殘留牙石與肉芽,必要時行骨整形,以降低囊袋深度並重塑易清潔的形態;牙周再生手術(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則針對具再生潛力的垂直(角形)骨缺損或特定根分岔病變,利用補骨及再生膜置放,導引牙周支持組織與骨再生。
談及拔牙與否的決策原則,王碩指出,牙齒能留應盡量保存,但若判定已無挽回空間,例如因牙周病導致齒槽骨破壞過於嚴重、牙根發生不可修復的斷裂,或齲蝕破壞到即便嘗試保存也不可能兼顧牙周健康與功能,且患者並無拔牙禁忌症時,則應考慮拔除,以免長期感染與結構風險。臨床上,許多患者抱持「只要沒有明顯症狀就表示牙齒很健康」的迷思,因而延誤治療或未養成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牙周病多半無痛且進展緩慢,等到自覺鬆動、腫痛或反覆感染時,往往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甚至讓原本可保存的牙齒走向無救。因此,及早評估、及早處置與規律追蹤,遠比「等到有感覺再說」更能守住口腔健康。
為維護長期牙周健康,王碩表示,支持性維持治療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醫師會依病況安排定期回診與評估牙周狀態,並了解清潔維護情形,視情況提早介入必要處置,藉此降低牙周病復發的風險。
王碩強調,抑制牙周炎的發生與惡化,最核心也最可被患者掌握的一環,就是維持良好口腔清潔。若清潔不良,任何治療、手術或藥物的效果都會受限,唯有做好每日自我口腔清潔,加上臨床治療以去除病因,並同步控制危險因子、定期回診追蹤,才能有效遠離牙周病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