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家榕
在國內,由於居住型態的改變,公寓大廈的「縱向發展」已然成為多數人生活的主流模式,這種集體居住的趨勢,不僅重塑了城市景觀,也連帶催生了對居住安全更為細緻與專業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進人出的門禁安全管制,便自然而然地委由保全人員負責,他們成為了現代都市社區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前些日子,網路平台流傳某豪宅出現「超帥保全」的新聞,這則看似輕鬆的社會插曲,卻意外地在筆者周邊引發了關於公寓大廈保全人員「證照制度」的熱烈討論,這不僅僅是對個體外貌的關注,更深層次地觸及了保全行業的專業化、社會對其價值的認可,以及現代社會中人際關係與安全需求的複雜交織。
其實,2009年內政部考量當時《保全業法》仍有不完備之處,在其部務會報通過修正草案,提報行政院討論通過後,送立法院審議,其中草案新增「保全人員證照制度」,以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的保全人員講習合格證書,才能擔任保全人員為訴求。另審閱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委員提案第26839號2021年印發),由23位立委提案認為:由於公寓大廈委以安全工作於保全人員,在勞動基準法修正施行後,高度勞動密集之保全業人力需求缺口擴大。為建立健全的保全業管理機制,提升保全人員素質,增加人力運用彈性,並加強產業專業發展空間及工作機會,爰擬具「保全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亦提及「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合格證書,始得從事保全工作。」遺憾的是,法案迄今並無通過或執行,但立法者與主管機關對保全人員證照制度,是採肯定的看法。
保全工作已非單純的監控或巡邏,更涉及公寓大廈安全防護、緊急應變、科技設備操作、法律知識、溝通協調等多方面技能;在決策者的眼中,他們亦是「韌性社區」、「防災士」、「全民國防」等重大社會安定工作的推動者,戰時亦可能成為後勤(備)戰力。目前保全行業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導致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也容易形成惡性競爭,影響從業人員的薪資待遇和勞動條件。實施證照制度,有助於建立行業的專業門檻,提升保全人員的社會認可度、榮譽心與專業地位,其勞動權益(如合理工時、薪資福利、職業安全等)也將更容易獲得保障,且透過證照制度,可以設定統一的培訓標準和考核機制,確保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實務技能,從而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升遷機制,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也能減少因專業不足而引發的糾紛或安全漏洞,我們期待主管機關與立法者,能持續推動保全人員「證照制度」,在此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構築一個更加和諧、安全與進步的社會。
作者:張家榕/台灣物業優化精進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