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父母曾經歷的心理創傷,是否可能遺留痕跡並影響下一代?精神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雖然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基因遺傳」,但創傷可能透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互動等多重途徑,形成所謂的「跨世代傳遞」。這種影響並非絕對,但在臨床觀察與基礎研究中已有跡象顯示其存在。
周伯翰醫師表示,在遺傳學的新興領域: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中,研究發現重大創傷事件可能改變基因的表現方式。常見機制之一是DNA甲基化,這會改變基因被啟動或關閉的程度,卻不會改變DNA序列本身。
這些變化有可能經由精子或卵子傳遞給下一代,進而影響兒女的壓力反應或情緒調節。然而,目前人類研究仍在進行中,對後代實際身心健康的長期影響尚未完全確定。
母親懷孕期壓力 影響胎兒發展
懷孕過程中,母親若承受高度壓力或經歷心理創傷,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上升。周伯翰醫師提到,這些荷爾蒙可能透過胎盤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這樣的影響可能增加孩子日後出現焦慮、憂鬱或其它情緒障礙的風險。換言之,母親在孕期的心理狀態與支持系統,對胎兒的健康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
教養方式與情緒互動 形成「家庭文化」
心理創傷常常會改變父母的情緒調節能力與教養態度。部分父母可能出現過度焦慮、迴避、情緒冷漠,或是在親子互動中展現出控制性過強的行為。這些模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依附風格,甚至影響其自我價值感。周伯翰醫師提醒,當父母難以穩定表達情感時,孩子也可能學習到相似的模式,將其內化成未來的人際互動方式,形成一種家庭內部的「情緒文化」。
家庭氛圍與心理安全感 影響孩子大腦結構
家庭環境不僅僅是生活空間,更是心理發展的重要場域。若家庭長期存在高衝突、暴力、忽視或過度保護的氛圍,孩子的大腦結構和情緒調控能力可能受到影響。周伯翰醫師表示,這些創傷並不一定以明顯事件的形式呈現,而是透過隱性的方式累積,例如缺乏被理解與支持的經驗,最終導致孩子在心理安全感與身份認同上留下「看不見的傷口」。
創傷跨世代傳遞非單一原因 但可治癒
周伯翰醫師解釋,心理創傷的跨世代影響,並非單一層面造成,而是基因調控、孕期壓力、教養互動與家庭氛圍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孩子可能在無形中承受父母未解決的心理傷痕,但透過正向的支持、治療與健康的親子關係,這些影響是可以被緩解甚至修復的。
周伯翰醫師建議,對於有重大創傷經驗的父母,積極尋求心理治療與支持系統至關重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僅能改善個人健康,也能為下一代營造安全的成長環境。同時,透過教育、親職培訓與社會資源的協助,可以降低跨世代傳遞的風險。換句話說,心理創傷的影響雖可能延續,但並非不可改變。
【延伸閱讀】
不是孩子變了,是你沒看見!老大哥的3個提問 道破親子距離的真相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96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