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新聞橫行、AI 技術急速滲透新聞室的當下,新聞倫理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抽象名詞,而是攸關媒體存亡的核心課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近期刊出的〈十三位新聞人如何重新思考新聞倫理〉,正好提供了一扇觀察之窗。
新聞倫理從來不是一套可以刻在石板上的戒律。它更像一個不斷被重寫的使用說明書:媒體遇上新技術、新政治語境、新商業模式,就得重新翻頁,甚至撕掉原本的章節。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訪問了十三位來自新聞業與學術界的重要聲音,從川普時代的「假新聞」指控,到 AI 工具的滲透,再到非營利新聞的資金依賴,他們正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重想新聞倫理?[1]
從「偏見」指控到事實守門
新聞倫理學者 Stephen J.A. Ward [2]認為,記者必須承認並正視「偏見」指控的殺傷力。當政治人物和群眾輕易喊出「主流媒體有偏見」時,新聞人不能只是被動防守。他主張建立跨媒體的事實監督體系,甚至把媒體教育推向公眾,讓人們看見新聞如何被製作。換言之,倫理不只是內部規範,而是一種對外的公共教學。
這種想法值得台灣媒體深思。當政客隨口批評「綠媒」「藍媒」,新聞機構若只強調「我們是中立的」往往蒼白無力。唯有展現事實查核的制度化過程,才能真正回應「偏見」的質疑。
AI 的透明承諾
美國資深新聞人、媒體評論者與研究者Tom Rosenstiel [3]把焦點放在人工智慧。他提醒新聞機構,透明比技術更重要。AI 可以協助整理資料、翻譯或提供線索,但媒體必須向受眾說清楚:AI 在哪裡被用到、在哪裡被禁用。例如「AI 可以幫助編排新聞摘要,但不會代替記者撰寫報導」。這種「使用說明」是新時代的倫理底線。
想想台灣現況:不少新聞編輯部已經默默使用 AI 生成財經快訊、翻譯國際新聞,但卻鮮少對外揭露。當讀者懷疑「這篇是不是機器寫的」時,媒體的沉默會直接消耗信任。
匿名爆料與動機揭露
美國資深新聞人與新聞倫理倡導者,曾任 《Reuters》(路透社)總編輯(2011-2021 年)的Steve Adler [4]提出一個挑釁性的觀點:匿名爆料的價值不只在於資訊真假,還在於誰在爆料、為何爆料。這些背景資訊有時甚至比內容本身更具新聞價值。這提醒我們,新聞倫理並非只問「能不能用」,還要問「該怎麼解釋」。
在台灣,政治圈匿名爆料層出不窮,從內幕簡訊到錄音檔流出,媒體常常急於「搶第一」。但若不揭示爆料者的可能立場與利益關係,新聞就淪為派系工具。
影像真偽與新型技術
AP 的 John Daniszewski [5]對影像驗證特別憂心。他建議媒體應與攝影者保持直接聯繫,甚至考慮利用區塊鏈技術追蹤照片真偽。這是因應「深偽時代」的必修課。
對照台灣,從疫情期間的假照片,到選舉中的移花接木影像,影像驗證機制幾乎完全依賴少數查核單位。未來,新聞室必須內建這樣的流程,而不是外包給第三方。
對抗政治謊言的倫理躍遷
曾在 Associated Press 與多家報紙任編輯,也曾擔任「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倫理與多樣性主管的 Rod Hicks [6] 強調,當政客說謊,記者不能只冷冰冰「引述」並附上另一方說法,而應立即加上證據反駁。這挑戰了傳統「平衡報導」的慣例。
這一點對川普時代的美國至關重要,也對台灣同樣切身。當候選人公開說「高端疫苗沒通過三期就上市」、「某某人貪污幾十億」時,新聞若只呈現雙方攻防,而沒有立即驗證,就等同助長謊言。
「爭議」並非新聞的保護傘
現任美國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馬克庫拉應用倫理中心(Markkula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的新聞與媒體倫理計畫主任Subramaniam Vincent [7]進一步指出,「爭議」這個詞常被濫用。媒體往往把沒有根據的說法放大成「雙方爭議」,讓錯誤訊息獲得舞台。他提醒新聞室必須重新定義什麼才是真正的爭議。
台灣媒體對此並不陌生:每逢選舉,候選人一句捕風捉影的指控,就足以製造一整天的「爭議新聞」。這其實是倫理懶惰,而非專業。
聆聽受眾,避免資訊疲勞
印裔美國資深新聞人,現任 Vox 的主編暨出版人,曾在 The Atlantic 任管理主編,在 The Washington Post 擔任全球/國家安全與破題新聞編輯等職務 的 Swati Sharma [8]認為,新聞倫理還包含「如何對待閱聽眾」。過度轟炸、無差別推送,不僅導致資訊疲勞,也損害閱聽眾對媒體的依賴。新聞室應該從閱聽眾需求出發,設計更有意義的內容。
台灣新聞網站每天充斥數百篇「即時新聞」,大多只是同一則消息的細碎重複。這種內容策略,早已把讀者逼向社群媒體。
從技術優勢到倫理優勢
NPR 的 Tony Cavin [9]指出,過去新聞人掌握昂貴的設備與技術優勢,能自動與「素人」區隔。但今天人人都能做出專業外觀的影音產品,媒體唯一能凸顯差異的,就是堅守標準與倫理。
這句話聽來沉重,卻也是對台灣新聞業的寫照:當 YouTuber 與抖音網紅快速搶奪注意力,媒體若無法展現倫理上的自律,就會徹底失去存在理由。
匿名、閱聽眾與客觀性的再思
WSJ 的 Elena Cherney 重申,匿名來源必須謹慎使用,僅在公共利益重大時才合理,且要清楚標示處理過程。Poynter 的 Kelly McBride 則強調,倫理不能只是內部規則,必須邀請閱聽眾參與,否則會脫節。至於 Joel Simon,則挑戰「客觀性」的神話:客觀不是普世原則,而是新聞機構的策略選擇。
這三種聲音,拼湊出一個重要訊息:新聞倫理的基準點,不再是單一真理,而是透明與公眾信任。
非營利新聞與金錢倫理
隨著美國越來越多新聞室走向非營利模式,Texas Tribune 的 Matthew Watkins 提醒:金錢絕非中立。非營利新聞也必須避免單一資助者的過度影響,並公開資金來源,以維持報導的獨立性。
台灣的公共媒體、公視基金會同樣面臨此課題。當財務捉襟見肘時,如何在尋求政府或企業資助的同時,維繫新聞獨立?這正是需要集體面對的倫理困境。
台灣新聞人必須面對的三個提醒
讀完這十三個聲音,我想到台灣新聞工作者至少有三個必須記住的提醒:
不要把「平衡」誤當專業:在假訊息橫行、政治謊言氾濫的時代,所謂「雙方說法並陳」常常等於助長謊言。新聞室要有勇氣做即時驗證與判斷。
AI 透明化是信任新門檻:當 AI 已經滲入新聞室的各個角落,媒體若繼續沉默,將被讀者視為不誠實。公開說明 AI 的使用,反而會增加信任。
倫理是公共財,不是內規:從匿名來源到資金來源,從照片驗證到選題安排,新聞室必須讓閱聽眾理解並參與,否則倫理就是空談。
新聞倫理不是一本古老的教科書,而是一場與社會共同進行的實驗。台灣新聞若要走出信任危機,必須從這些國際聲音中,找到重新想像與出發的勇氣。
Julie Gerstein and Margaret Sullivan(2025 /08 21),《Thirteen Journalists on How They Are Rethinking Ethics》,We asked newsroom leaders and ethicists what they’re keeping or changing in an era of Trump, “fake news,” AI, and industry decline.
[2] 新聞倫理學者 Stephen J. A. Ward 是國際知名的媒體倫理學者與思想史家/哲學家,擁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新聞倫理中心(Center for Journalism Ethics)創始主任,也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任教並擔任 Distinguished Lecturer,是多本關於新聞倫理與客觀性的重要著作的作者。
[3] Tom Rosenstiel是美國資深新聞人、媒體評論者與研究者,曾任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執行董事、創立並領導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隸屬 Pew Research Center 的新聞媒體研究機構)長達十六年,著有《新聞要素》(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等多本新聞倫理與媒體未來相關重要著作,同時為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未來新聞學」教授。
[4] Steve Adler是美國資深新聞人與新聞倫理倡導者,曾任 《Reuters》(路透社)總編輯(2011-2021 年),之前在 Wall Street Journal、BusinessWeek、The American Lawyer 等媒體任職,學歷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與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
[5] John Daniszewski現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標準與信任(Standards & Trust)高階編輯,曾任其國際新聞部門領導人,具有四十年報導和國際採訪經驗,曾於多個戰地與危機區域任職外國通訊員與分社主任。
[6] Rod Hicks是資深新聞工作者與編輯領導人,專長於新聞倫理與多樣性議題,曾在 Associated Press 與多家報紙任編輯,也曾擔任「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倫理與多樣性主管。
[7] Subramaniam Vincent是現任美國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馬克庫拉應用倫理中心(Markkula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的新聞與媒體倫理計畫主任,專精於新聞來源認證與媒體倫理與 AI 分發等議題,曾任史丹佛大學 John S. Knight 新聞創新學者,並榮獲北加州新聞專業人士協會(SPJ NORCAL)的傑出新聞服務獎。
[8] Swati Sharma 是一位印裔美國資深新聞人,現任 Vox 的主編暨出版人,曾在 The Atlantic 任管理主編,在 The Washington Post 擔任全球/國家安全與破題新聞編輯等職務,其新聞與政治科學專業出身於 Northeastern University,以「說明性新聞」(explanatory journalism)為其主導風格。
[9] Tony Cavin 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之「標準與實務(Standards & Practices)」的管理主編(Managing Editor, Standards & Practices),負責制定與監督新聞倫理、用詞與報導標準的落實,包括如何在敏感議題上選字(如戰爭、偏見、仇恨等)以維持公平與信任。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