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有些人在走太多、久坐或久站後會感覺「屁股一路痛到腳」,但究竟是坐骨神經痛,還是椎間盤突出導致?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王凱平醫師指出,這兩件事容易被搞混,但就像不只感冒會導致發燒,坐骨神經痛背後成因也多,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之一,他也提供一些方法幫助民眾做初步判斷。
久坐彎腰都會痛?「坐骨神經痛」是什麼?
「坐骨神經痛」其實不是某種病,而是症狀的描述。王凱平醫師解釋,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的神經,從腰部一路延伸到腳底,如果受到壓迫、拉扯或發炎,就可能引發從屁股、大腿一路延伸到小腿,甚至到腳底的「放射性疼痛」,這就是所謂的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典型表現包括:屁股到大腿、小腿一側出現痠、麻、刺痛,像被電到的感覺,咳嗽、彎腰、久坐、久站等症狀可能更加明顯。有些狀況下患者不一定會腰痛,但腳卻痛得非常厲害。
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有何關聯?還有這些也是成因
椎間盤突出又是什麼?「想像脊椎就像一疊夾心餅乾,脊椎骨是餅乾,椎間盤是中間那層餡。」王凱平醫師說明,當壓力過大,或因老化、姿勢不良導致脊椎被擠壓時,「內餡」就會被「擠」出壓到神經,就是椎間盤突出,好發於年輕至中壯年族群。如果突出部位壓到坐骨神經的起點,也就是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的神經根,就會引發坐骨神經痛。
但是,有椎間盤突出的人不一定會有坐骨神經痛,有坐骨神經痛的人也不一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的其他成因包括:
- 椎管狹窄或骨刺壓迫神經:多發生在年長者,症狀是久站、久走腳部會不適,彎腰、坐下反而舒服。
- 梨狀肌症候群或深臀症候群:久坐族或長時間開車者常見,臀部深層的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造成以屁股為主的疼痛
- 腫瘤、感染或外傷等:常伴隨夜間疼痛、發燒、體重減輕、大小便控制困難、癌症病史等警訊,少見但需警覺。
初步分辨不同成因 用2招自我檢測!
王凱平醫師也提供幾個初步分辨「坐骨神經痛原因」的方式:
- 從疼痛位置與擴散路徑判斷:
- 椎間盤問題:從下背延伸到腳底的一側放射痛。
- 肌肉壓迫:以臀部為主,痛點不一定經過下背。
- 退化壓迫:走路痛、坐著就改善。
- 觀察動作對症狀的影響:
- 椎間盤問題:彎腰、咳嗽、搬東西時疼痛加劇。
- 椎管狹窄:久站走路痛,彎腰或坐下可改善。
- 梨狀肌壓迫:久坐疼痛,起身走動會緩解。
- 注意是否有麻電感或無力: 若有明顯麻電感,腳部無力、變細,要高度懷疑可能是神經壓迫。
- 簡單自我測試(不等於診斷):
- 躺著單腳抬高,若在30至70度出現放射痛,可能與椎間盤有關。
- 用手指壓屁股中央偏外側若有痛感,可能與梨狀肌有關。
無「這些症狀」可先保守治療 找出病因是關鍵
王凱平醫師說明,不是一疼痛就需要做MRI,如果沒有出現疑似嚴重疾病的「紅旗症狀」,例如無法控制大小便、會陰部麻木、雙腳無力、夜間劇痛,或是有癌症病史、近期曾受傷、發燒或罹患免疫疾病等,多半可先透過藥物、復健或休息,保守治療1至2週觀察變化。
另外,椎間盤突出也有自然好轉的可能,研究顯示,部分椎間盤突出會在幾週到幾個月內自行吸收退縮,症狀逐漸緩解。也有些人手術切除椎間盤後仍疼痛,因為真正壓迫神經的原因其實是肌肉或骨刺。因此王醫師呼籲,正經歷類似問題別自己亂猜,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找到真兇」、不錯過正確治療的機會才是關鍵。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88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