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王惠琳/綜合報導
房市寒冬期又遇上民俗月,對於想賣房的屋主們簡直備受煎熬,不想虧太多、又怕難成交,到底該如何定價就成了一大學問。臉書粉專「賣厝阿明」發文表示,根據研究顯示,一開始定價過高的物件,最終成交價往往低於合理定價的物件,因為過高的開價會嚇跑潛在買家,導致物件滯銷。屋主們切記,最好的價格不是最高的價格,而是最能反映房屋價值且能被市場接受的價格。
該如何抓準容易成交的定價?賣厝阿明表示,房市交易中存在「隱形裁判」,就是「銀行鑑價」,銀行鑑價結果直接影響買方能貸款的成數,也間接決定了交易能否順利完成。鑑價通常比市場成交價保守約10%-15%,因為銀行需要控制貸款風險。賣方可以將銀行鑑價作為底價參考,再根據市場熱度和房屋條件適當調整。

賣方想取得鑑價資訊可透過3種管道,其一是直接向往來銀行詢問;或是透過房仲業者協助,通常房仲會向2-3家銀行估價,再取其中間值為定價基礎;第三則是可以付費諮詢估價師事務所,優點是能獲得最專業詳細的估價報告,包括周邊類似物件的成交比較分析。
賣厝阿明指出,合理的定價策略需要綜合多項因素。除了銀行鑑價外,還應該參考實價登錄上最近3個月同路段、同類型的成交價,同時考慮自家房屋的特殊條件,如裝潢、景觀、格局等加值因素。賣方也應該考慮市場當前氛圍,在央行升息、打炒房政策出台時,買方貸款條件收緊,定價就需要更貼近銀行鑑價;而在市場熱絡時,則可以適度加上預期漲幅。
賣厝阿明提醒,許多賣方容易陷入定價迷思,例如堅持要以數年前購入價格加上通膨和裝潢成本來定價,或者過度參考區域最高成交案例。他認為,定價應該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市場不會為屋主的裝潢成本埋單,買方只關心現在的價值。另一個常見錯誤是開價過高後再慢慢降價,建議賣方多方收集資訊,保持定價彈性,回歸市場機制。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