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辛苦懷胎十月迎接新生命後,許多媽媽最擔心的就是身材能否回到產前狀態。若在產後六週,體重仍比懷孕前多出超過10%,即可定義為「產後肥胖」。
初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提醒,這段時間減重不能操之過急,過度激烈的方式可能導致氣血恢復不足,引發更多不適。周宗翰醫師分享,有產婦產後不到一個月就開始高強度運動,結果不僅沒瘦成,還導致剖腹產傷口裂開;也有人嚴格節食,反而造成乳汁分泌不足、掉髮更嚴重。
建議把握產後六個月的黃金期,在中醫調理輔助下,邊養生邊減重,效果才會更好。
第一步:健脾補腎 改善水腫與代謝
產後脾腎之氣普遍偏虛弱,容易出現水腫或排便不順。此時重點在於健脾養腎,幫助代謝水分,同時修復因生產消耗的氣血。
推薦食療:四神湯
材料:蓮子20g、茯苓15g、山藥15g、芡實20g、排骨數塊
做法:藥材洗淨後浸泡20–30分鐘,排骨先汆燙,再與藥材一同加水煮。大火煮滾後轉小火30–40分鐘,撈去浮沫,最後加少許鹽即可。
四神湯性味平和,既能健脾補腎、祛濕,又能藉由排骨油脂帶出藥材效用。
第二步:疏肝理氣 舒緩情緒壓力
產後生活作息改變,常讓媽媽情緒焦慮、睡眠片段化,進而導致肝氣鬱結,甚至影響乳汁分泌。有些人還會因壓力而暴飲暴食,造成體重上升、心情更低落,形成惡性循環。
周宗翰醫師建議,應從調理肝氣下手,讓身體在有限睡眠中仍能獲得休養,同時改善乳汁分泌。除了哺乳能消耗熱量,他也推薦透過按壓耳朵上的耳神門穴跟饑點幫助放鬆:
耳神門穴:位於耳朵三角窩後上1/3處,能鎮靜安神、穩定情緒。
飢點:位於耳屏中點,可抑制食慾,降低壓力引起的飢餓感。
第三步:飲食調整+運動 循序漸進
坐月子期間飲食不必補過頭,建議烹調少油、纖維質比例高,能增加飽足感、預防便秘。進食可採「先蔬菜、次蛋白質、後澱粉」的順序,並分成少量多餐。
運動則從輕鬆的散步、伸展開始,待產後六週傷口癒合、氣血恢復後,再加入簡單有氧運動。
局部雕塑 中醫穴位輔助
若體重下降後仍有局部肥胖,周宗翰醫師建議可搭配「埋線」與「電針」輔助。許多媽媽會發現手腳瘦了,但小腹仍鬆軟,甚至有腹直肌分離的情況。透過電針刺激穴位,可幫助恢復肌肉彈性;埋線在腹部的帶脈穴、天樞穴及關元穴等則可促進腰腹代謝。
常用穴位
- 帶脈穴(肚臍平行線與腋下中線交界,左右各一穴):活絡腰腹、促進循環。
- 天樞穴(肚臍旁三指寬處,左右各一穴):促進腸胃蠕動、防便秘。
- 水分穴(肚臍上一指寬處):幫助代謝水分、消除脹滿。
- 關元穴(肚臍下四指寬處):補腎氣、消水腫。
【延伸閱讀】
私密處反覆搔癢找不到原因?醫揭關鍵:恐與高血糖+子宮肌瘤有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57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