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假訊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新聞不再只是「報導事件」的產品,而是「提供確定感」的公共服務。若能抓住這個契機,新聞業不僅能守住公共責任,還可能在信任的沙漠裡,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2025年6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Filipe Campante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Ruben Durante、卡內基梅隆大學的Ananya Sen,以及德國《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簡稱SZ)資料科學家 Felix Hagemeister 在他們的跨國研究中[2],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實驗:在 AI 生成假訊息逐漸充斥的網路環境裡,讀者會如何看待可信的新聞來源?這項研究不只提供了行為數據,還為新聞業本身提出了意外的啟示。
一場來自德國的「真假考驗」[3]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者觀察了兩組對象:SZ 網站訪客與 SZ 訂閱者。大約有 1% 的網站訪客會看到跳出的視窗,邀請他們參加一個圖片小測驗;而訂閱者則收到附有測驗連結的電子郵件。參與者先被詢問對新聞與社群平台的信任程度,接著會看到三組圖片,受測者必須判斷哪些是 AI 生成的。(控制組則僅觀看三組未經處理的原始照片。)
看似簡單的問答,其實是研究者在檢驗資訊污染下的「認知困境」[4]。
令人不安卻合理的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幾乎沒人能精準辨識真假,僅 2% 全部答對,而 36% 竟然全部答錯。
在這樣的挫敗感之後,讀者對可信新聞來源的依賴反而增加。《南德日報》的網站每日訪問量提升約 2.5%,訂閱者流失率則下降約三分之一。
對那些覺得題目「很難」的受試者,行為改變更明顯,訪問增幅超過 4%。
實驗效果在「對 AI 識讀知識較少」的人群中特別突出,他們更容易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可靠的資訊錨點。
換句話說,當人們親身體驗到「無法信任眼睛」時,對專業新聞的依賴度反而上升[5]。
台灣媒體該讀出的訊息
對台灣新聞業而言,這項研究是一記警鐘,同時也是潛在的機會。
它顯示信任不是天賦,而是稀缺資源。在資訊混亂的年代,媒體的價值不再只是「報導事件」,而是成為讀者判斷真假時的「最後防線」。台灣新聞長期受到「即時新聞」與「標題黨」文化侵蝕,若再加上 AI 假訊息的攻勢,信任赤字只會擴大。這提醒媒體,必須有意識地經營「可信度」這個資產。
「看門人」角色要更透明化
過去台灣媒體習慣將查證、審稿視為內部作業,鮮少向讀者展示過程。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在讀者困惑的時代,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相信你」,還要「看到你如何查證」。若能公開說明驗證方法,甚至與讀者一起做「真假測驗」,媒體的可信度會更具體。
資訊素養教育與媒體互動
德國實驗用了一個小小的 quiz,就讓讀者重新感受資訊焦慮與媒體價值。台灣媒體其實也可以透過遊戲化測驗、互動專題,讓讀者親身體會假訊息的難辨真偽,進而意識到「專業新聞」的必要性。這樣的教育效果,比單純宣講「要相信主流媒體」更有說服力[6]。
危機亦是商機
當假訊息氾濫成為常態,能被視為「可靠」的媒體,反而可能獲得新的市場利基。這不只是道德責任,也是商業機會。對正在尋找生存模式的台灣媒體來說,與其追逐演算法,不如投資於「信任經濟」。
台灣的特殊挑戰
除了國際趨勢,台灣還面臨幾個在地的挑戰與風險:
資訊平台假訊息生態:在台灣,許多民眾主要透過 LINE、YouTube等平台收取新聞,根據《報導者》的報導,LINE已變成內容農場肆虐重災區[7]。當 AI deepfake 圖片與影片進入這個生態,風險將倍增。
YouTube 政治頻道的極化:不少頻道以「即時評論」包裝,實則混雜立場新聞與片段事實。若再加上AI 生成的偽影片或片段,閱聽眾更難辨別資訊真偽。[8]
深度偽造的政治風險:在 2024 年美國選舉中,deepfake 聲音與影片已實際出現並造成干擾:最著名的是新罕布夏州初選前夕,選民接到偽裝成拜登聲音的 AI 自動語音電話,呼籲他們不要投票[9];同年,加州也爆發製作 AI 假冒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影片的事件,州政府下令下架並引發憲法訴訟爭議[10];此外,美國司法部甚至警告,公開拜登與特別檢察官 Hur 的錄音可能被惡意利用,製作成誤導性的 deepfake[11]。多家智庫如 Brennan Center 也指出,這些案例顯示 AI 生成影音已成為影響選舉公正的新興威脅[12]。 台灣選舉高度激烈,未來更可能成為實驗場。這意味著台灣媒體若不提前展現「查驗 AI 假訊息」的能力,將失去守門人角色。
在真假之間,信任才是稀缺品
這項實驗讓我們看到一個弔詭現象:假訊息越逼近真實,人們越不安;但這份不安,反而可能驅動他們更緊抓住可信的來源。對台灣媒體而言,挑戰在於,你能不能在讀者最焦慮的時刻,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在 AI 假訊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新聞不再只是「報導事件」的產品,而是「提供確定感」的公共服務。若能抓住這個契機,新聞業不僅能守住公共責任,還可能在信任的沙漠裡,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1] 德國大型報紙《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簡稱 SZ)在德國被視為中間偏左的媒體,類似於美國的《紐約時報》或英國的《衛報》。截至 2024 年,該報的日付費發行量為 26 萬份,線上訂閱人數接近 30 萬,是全國銷售最廣的對開式日報。超過四分之三的讀者居住在德國,而最大的讀者群年齡介於 40 至 60 歲之間。
[2] https://filipecampante.org/publication/genai-misinformation-field-experiment/?utm
[3]https://www.niemanlab.org/2025/08/trusted-news-sites-may-benefit-in-an-internet-full-of-ai-generated-fakes-a-new-study-finds/ Laura Hazard Owen, Trusted news sites may benefit in an internet full of AI-generated fakes, a new study finds, Nieman Lab, 2025/08.
[4] 同註3。
[5] 同註3。
[6] 教育部《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2023。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88728/acae722a-d0d8-4a48-b86f-a7962c905c77.pdf
[7] https://www.twreporter.org/a/information-warfare-business-disinformation-fake-news-behind-line-groups?utm 根據《報導者》上述報導,LINE已變成內容農場肆虐重災區。
[8] 王宏恩,〈中國 YouTube 假主播罷Q全面啟動〉,《思想坦克》,2021/10/14。
這篇文章揭露中國操作大量機器人「假主播」的 YouTube 頻道,利用自動化語音與合成影像,針對台灣特定政治議題(如刪Q罷免案)製造並擴散假訊息,強調這種跨境資訊戰對台灣公共論述的衝擊。
[9] Associated Press. (2024, January 22). Fake Biden robocall tells New Hampshire Democrats not to vote. AP News. https://apnews.com/article/155b3ffe9d24048f3380104f95b48a57
[10] Gerstein, J. (2024, September 18). California sued over ban on AI-generated political deepfakes before election. Politico.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4/09/18/california-deepfake-ban-lawsuit-harris-00179975
[11]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feds-say-releasing-biden-hur-audio-could-spark-deepfake-frenzy-2024-6美國總統拜登任命調查的特別檢察官 Robert Kyoung Hur(韓文名許敬/Hur 是韓裔美籍)。
[12] 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2024). Gauging the AI threat to free and fair elections. 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https://www.brennancenter.org/our-work/analysis-opinion/gauging-ai-threat-free-and-fair-elections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