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55歲的范先生罹患糖尿病和腎功能異常,體重曾高達120公斤,卻因旅行社工作常出國,未規律服藥和回診。2018年他出現胸痛、氣喘,隨後經歷急性心肌梗塞,緊急裝支架救命,還意外揪出早期肺腺癌;去年再度發生心肌梗塞,又置放支架。此後他開始正視疾病,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GLP-1藥物治療。目前觀察血糖和腎功能都趨向穩定,體重也降至92公斤。作為獨子的他感慨,高齡父母還需要照顧,自己不能倒下,以後會更珍惜健康。
全台近8成糖友合併肥胖 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黃群耀教授表示,像范先生這樣介於45歲至60歲的人,正好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年齡,卻又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承擔家中經濟壓力,常常將健康問題置於次要地位。而據統計,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友,近8成同時合併肥胖,也只有3成正在減重。
高血糖和肥胖都是影響心臟健康的危險因子。黃群耀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當患者同時血糖高又肥胖,代表代謝系統已失衡,可能引發高血壓、血管內皮破壞、血管栓塞,並增加心臟負擔。糖胖症患者發生心衰竭、心肌梗塞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5倍,罹患冠心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倍。
心腎功能連帶受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揭2治療目標
此外,心臟與腎臟功能會互相影響,例如心臟衰竭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好,反之亦然。黃群耀理事長指出,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近期提出「心臟-腎臟-代謝(CKM)症候群概念」,最新治療指引已將「血糖與體重控制」及「心腎器官保護」並列兩大治療目標,建議臨床醫師須將患者的血糖、體重與心腎風險也納入處方考量。
內臟脂肪過多釀慢性發炎 及早減重改善血糖控制共病
內臟脂肪過多可能導致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被認為與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不少研究和臨床觀察也發現,及早減重有助於改善血糖問題,降低共病風險。黃群耀理事長說明,體重若下降5%至10%,觀察到患者血糖與血壓隨之降低;體重減少10%至15%,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風險皆有望降低,如果達到15%以上,糖尿病、脂肪肝的進程有機會獲控制。因此,像是初期的糖尿病患者藉由飲食和減重控制,其血糖狀況可能可恢復到正常水平。
減重「三管齊下」 醫說明藥物治療新應用
黃群耀理事長表示,減重需結合飲食控制與生活型態調整,必要時可在醫師評估下配合藥物輔助治療。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控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包括:SGLT-2抑制劑主要影響腎臟葡萄糖再吸收;GLP-1腸泌素藥物及GLP-1/GIP腸泌素藥物則與胰島素分泌、升糖素調節及食慾調控有關。近年來,臨床上也著重觀察上述藥物於體重管理的應用,並指出部分藥物可能在心臟與腎臟健康具潛在益處,提供醫師與患者更多治療上的彈性選擇。
心梗患者應關注復發風險 出院後「這些事」做好提升預後
黃群耀理事長分享,即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獲搶救成功,未來仍面對一定程度的再次心梗和死亡風險,因此患者出院後的持續性照護也非常重要。借鏡波蘭,該國在推廣患者簡單的行為模式改變,如固定回診、復健、規律服藥等,就觀察到患者整體預後的改善。對於同時面臨糖胖症與心腎問題、可能對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感到抗拒的患者,黃理事長表示,目前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患者了解自身處境並參與治療方針制定,期待以此提升患者的用藥遵從性。
【延伸閱讀】
研究:炸薯條每週吃三次 糖尿病風險增2成!馬鈴薯「這樣吃」更營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50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