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每日蛋白質怎麼吃?專家解答:豆魚蛋肉最佳比例公開

98197da3c3795ee490fcd6fbd46c9f4b l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蛋白質是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參與肌肉、免疫系統、荷爾蒙等多重功能。台北醫學大學精準營養講座教授潘文涵表示,雖然多數人知道「蛋白質要吃足夠」,但在實際選擇上,卻常有疑問:到底該優先吃肉類、魚類,還是豆類?是否需要每天固定食用某一類?這些問題常讓人難以判斷。

潘文涵教授指出,蛋白質食物的建議順序為:豆類>魚類>蛋類>肉類。此排序並非完全禁止紅肉,而是基於健康風險的比較,提醒民眾應以豆類和魚類為主,蛋類與紅肉則屬於適量即可的選擇。然而,多數人仍不清楚實際應該如何分配攝取量。

蛋白質攝取來源 優先考慮豆類 

此外,潘文涵教授舉2017年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一篇統合分析為例,研究指出,最能降低死亡風險的蛋白質來源是豆類與魚類,完全不攝取這兩類食物的人,其健康風險最高;相對地,攝取越多者死亡風險越低,其中豆類的保護作用甚至優於魚類。

研究中也顯示,家禽的健康效益與魚類相近,屬於較安全的蛋白質來源,介於豆類和魚類之間。相反地,紅肉與加工肉類則顯示風險最高。無論是否加工,紅肉過量都會增加慢性疾病與死亡的風險。這與現今強調的「永續健康飲食」一致,建議紅肉應減量攝取。

紅肉攝取過量增心血管風險 需嚴格限制份量

潘文涵教授建議,紅肉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約14克。若習慣大份量的牛排、漢堡或牛肉麵,建議以「每週一次」為上限,避免因攝取過量而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等風險。尤其是台灣飲食中紅肉比例偏高的族群更要注意。

且除了紅肉以外,潘文涵教授提醒,牛奶與蛋類並非「多多益善」。完全不攝取的人,健康風險反而比少量攝取者更高。然而,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風險上升。潘文涵教授表示,每天喝一杯牛奶可維持最低風險,而蛋類以「兩天一個」最為合適。每日半顆蛋左右的攝取量,能降低健康風險。

魚類雖為優質蛋白 但須考量重金屬汙染

魚類雖屬於優質蛋白質來源,但仍需考慮捕撈環境與重金屬污染的問題。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但若攝取過多,可能導致血液凝固功能下降而增加出血傾向。潘文涵教授建議,深海魚每週2次即可,其他魚類與海鮮則可適量分配於日常飲食。

較好的蛋白質補充來源為豆類與其製品,如毛豆、黑豆、黃豆、豆腐等,不僅提供蛋白質,還含有膳食纖維與植化素,對血糖、膽固醇調控均有益。因此潘文涵教授表示,每日均應攝取優質蛋白質,無論作為主餐或配菜,都能提升飲食結構的完整性。豆類食物對素食者更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日常飲食分配建議 補足每日營養

綜合以上研究與飲食指南,潘文涵教授提供較具操作性的攝取建議:

  • 牛奶:每天一杯,維持骨骼與代謝功能。
  • 蛋類:兩天一個,避免攝取過量。
  • 豆類:每日固定攝取,作為優先蛋白質來源。
  • 魚類、海鮮與家禽:可天天分配,但深海魚限制每週兩次。
  • 紅肉:以每週一次為上限,避免常態化食用。

理想的蛋白質飲食模式,應以「豆類為主、魚類與家禽為輔、紅肉最少」為原則,並適量搭配蛋與乳製品。潘文涵教授表示,此種飲食方式不僅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風險,還能符合永續環境的需求。透過科學研究與飲食指南的結合,民眾可以更清楚的安排日常餐食,避免過量或偏食所帶來的隱憂。

【延伸閱讀】

為何蛋白質這麼重要?5大功能一次看!吃魚還與改善視力、降憂鬱風險有關?

紅肉不健康?營養師解答 教你食用秘訣翻轉紅肉營養價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95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