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家榕
根據9月26日報章媒體的報導,行政院已核定明年(2026年)最低工資調幅為3.18%,月薪將從現行的2萬8500元調漲至2萬9500元。這項政策的實施,對於台灣的各行各業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保全服務業所受到的衝擊尤為顯著,特別是對於適用《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規定的保全人員,其相關人事成本勢必依法規進行調整。《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條款,允許部分特殊性質工作者(如保全人員)經勞資雙方書面約定後,可不受部分工時、休息、休假等規定的限制,但其工資仍需符合基本工資的標準。這意味著,即使保全人員的工作時間具有彈性與特殊性,其薪資結構仍需隨著最低工資的調漲而上修。對於保全業者而言,這不僅是單純的薪資增加,更牽動了勞健保、退休金提撥、加班費計算等一系列連動的人事成本。
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範負責安全的職務,自主招聘駐衛保全人員的過程中,常因缺乏完善的背景審查程序、專業培訓體系與嚴格監控機制,導致人員品質難以保障,此種情況促使管理委員會只能依賴、信任專業保全公司來提供駐衛保全服務,而導致市場出現過度競爭,致使服務價格持續承壓下降,往往以降低員工薪酬為代價,導致高流動率、人才汰換頻繁,招聘及培訓過程流於形式,整體技術水準與服務品質因此受到影響。這種以降低成本為導向的惡性循環,不僅增加了訓練和管理負擔,還引發服務質量持續滑坡,部分業者甚至被迫放棄專業培訓,最終使得市場價格進一步走低即使有《保全業法》、《勞動基準法》的約束,實務現況也不難出現抓襟見肘。
當前,保全產業面臨最低工資上調所帶來的顯著營運壓力,此一政策性調整,直接導致保全業者人事成本的結構性增長,而其因應策略似乎僅限於籲請各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上調管理費收入,以合理反映駐衛保全人員的薪資待遇。然而,此舉常受限於部分公寓大廈管理費調整的困難性,以及其可能秉持的「低成本高效益」傳統思維模式,此種觀念在實務運作中往往難以維繫服務品質與人員權益的平衡。過往,保全業者曾嘗試透過要求客戶接受最低報價的方式,以期穩定市場價格秩序,但此類行為在《公平交易法》的規範下,可能被認定為具有妨礙公平競爭之嫌,進而引發法律爭議。這凸顯了在市場機制與產業發展之間,尋求合規且有效的協調策略之必要性。鑑於此,保全業界在積極倡議推動保全人員證照制度、提升行業社會地位,並參與國家「社會防衛韌性政策」建構的同時,相關政府主管機關與行業團體組織應共同研擬並實施具備前瞻性的配套措施。這些措施應旨在確保保全服務的核心價值得以彰顯,並有效改善社會大眾對保全產業的專業形象與認知。透過制度面的完善、專業能力的提升以及社會價值的重塑與法律政策性之改版,方能引導保全產業擺脫惡性競爭的困境,邁向永續發展的道路,不然亦為惡性循環無法改變與提升產業實際狀況,我們一起努力,這也是我投稿的目的,藉由投稿將問題一一陳述進而讓廣大讀者了解與影響做整體提升,讓本業能夠改變人民居住問題提升品質讓公寓大廈趨近問題降低。
作者:張家榕/台灣物業優化精進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