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3日 星期五

巴金森氏症年輕化趨勢 醫師提醒:早期發現與預防是關鍵

5918d4b78fc13623dd4ae352d4d72d90 l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過去被視為老年人疾病的巴金森氏症,近年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目前已有近8萬名巴金森氏症病友,而隨著人口老化同時伴隨疾病確診年齡層出現下降趨勢,巴金森氏症對於患者、家庭與社會都會帶來各種不同層面的影響。因此,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特別於9月27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辦以「動物森友會」為主題的巴金森病友衛教講座,講座已於上周末圓滿落幕。

此次活動由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主辦,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葉篤學理事長表示,透過衛教活動的舉辦,希望能提供病友們寓教於樂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而與會病友及陪同家屬們在輕鬆的氛圍中,不僅學習到了疾病相關知識,也激發了對生活的新動力,能更加積極面對疾病、掌握平穩管理疾病的訣竅。

醫揪巴金森早期警訊 動作遲緩、顫抖、四肢僵硬等症狀

葉篤學理事長提醒,巴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包括:「動作遲緩、顫抖、四肢僵硬以及步伐不穩等」發現這些症狀時需要特別留意。他解釋,部分病患在早期階段可能會出現走路時一邊手臂較少擺動、步伐較小或往前衝,甚至在拿物品時手部會顫抖,說話聲音變小且缺乏抑揚頓挫;此外,有些患者還會表現出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理事長補充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網站上設有「巴金森氏病自我檢測表」,若符合其中三項以上的症狀,建議儘速就醫進行評估。

4537663baa2366787a8f0afd762825bb

巴金森氏症並非老人病 「年輕型」30至40歲以下發病

根據健保署統計,在臺灣有7至8萬的巴金森氏症病友,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相對提高,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其盛行率約為1%至2%,像是80歲以上的人口盛行率可達4%。葉篤學理事長提醒:「巴金森並非是老人病,好發族群約在55~60歲。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也出現『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在30~40歲以下發病,主要原因可能是遺傳基因異常。」由於巴金森氏症與體內的多巴胺神經提早退化有關,退化原因可能是遺傳基因、環境因素(環境毒素、生活型態)、腸道健康,這些會影響神經系統,造成神經細胞提早死亡。

葉篤學理事長表示:「治療的重點,是希望協助病友延緩體內多巴胺功能的退化,並讓症狀獲得穩定控制。」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作法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醫師會依病友年齡與病程,評估是否使用不同類型的藥物,以協助症狀管理。

是否「藥效減退」?到下次服藥前可檢視是否有這些症狀

隨著疾病發展,會出現「藥效減退」的現象,病友可觀察,服完藥後到下次服藥前是否提早出現:顫抖、任何動作緩慢、情緒改變、手腳僵硬、疼痛感、動作靈活度下降、思緒混亂變慢,焦慮恐慌、肌肉抽筋等症狀。

藥物治療是目前主要方式之一,可協助症狀控制,但隨著病程進展,仍可能出現藥效起伏。葉篤學理事長解釋,這與體內藥物濃度變化有關,可能導致病人出現身體不自主動作或活動受限的狀況。因此,如何維持藥物濃度在合適範圍內、不任意停藥或間斷,是治療的重要目標。

巴金森氏症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醫師也會依病友狀況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或併用其他機轉藥物,而對於同時存在其他共病的患者,也可依照醫師指示選用複方或三合一劑型藥物,以有助於提升服藥便利性與遵從性。

治療巴金森 勤做有氧、踩飛輪並多吃「這類」食物

針對巴金森病友的飲食,建議採用地中海飲食、少吃加工品,減少體內發炎。葉篤學理事長提醒,用藥與飲食的時間安排,可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效果,因此建議病友依照醫師指示調整。尤其是蛋白質攝取對病人仍然相當重要,建議在醫療團隊的建議下分配攝取時段,以兼顧營養與治療效果。

另外,規律運動已被證實是重要的輔助方式之一。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葉篤學指出,透過維持肌力、心肺耐力及柔軟度,可有效延緩退化,其中有氧運動與舞蹈被認為能改善步態、平衡與協調性,騎自行車與踩飛輪則有助於增強下肢肌耐力並降低跌倒風險;同時,運動也能支持病友在情緒、睡眠及認知功能上的維持,而音樂、藝術與繪畫等藝文活動,亦常被運用於手部動作訓練、認知刺激與情緒抒發。為了鼓勵病友展現創意、走向人群並提升社會對巴金森氏症的關注,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今年更舉辦第一屆全國巴金森繪畫比賽,邀請病友及大眾共同參與,徵件至10月17日止,詳情與投稿方式請參閱學會官網。

【延伸閱讀】

非典型巴金森症的運動對策! 透過肌力訓練提升活動能力

「神波刀」助原發性顫抖、巴金森病友不再手抖! 醫師曝4疾病也有望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407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