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宮中的盲眼蚯蚓》實在值得一讀。此書以其獨特的敘事技巧和深刻的情感描寫,通過迷宮象徵的使用、記憶與遺忘的交織、愛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對泰國政治的隱喻,為讀者提供了多層次的思想與情感體驗。
熱帶氣息滲透書頁。濃烈的花香,潮氣氤氳,角色間錯綜複雜的情感困境,使世界愈發像一個稠膩的膠水罐。潮濕苔蘚覆蓋牆面,泥土與青草氣息因雨水滲透變得更強烈,釋放了土地的味道。老鴉煙筒花香氣鮮明,緬梔花略帶苦澀,熱帶花卉的名字拼湊而成的花海,每一個角落蔓延開來的氣味都是由情感碎片與過往記憶所交織而成的無形的網,渴望,藏於其中,若隱若現。
迷宮總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象徵,有深刻的情感與心理意涵,將掙扎與束縛具象化為空間的迷失。迷宮,指向內心的黑暗與恐懼,以及被困住的感覺,深陷無法逃脫的陷阱。那個陷阱是過往的陰影,查莉卡與查日雅姐妹,在父親不忠與母親的痛苦之下成長,而在情感迷宮裡猶如盲眼蚯蚓在黑暗夢遊,在自己挖出的迷宮裡不斷迷航,甚至複製舊日的情感僵局;或是如男主角班因家庭的破碎,再難以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
要讀《迷宮中的盲眼蚯蚓》,找到那條阿里阿德涅的絲線,難以不談這本小說所涉及的泰國歷史、社會與政治背景。那些男性角色,無論是背叛了理想主義從民運人士到右翼政客,虛偽的旁觀者,或保守的觀望,他們在動盪不安的政權中,深陷理想與現實的糾葛,反映了泰國政治的變遷與掙扎,這些角色展現了人民對變革的憧憬或抗拒。不過,說實在的,我是深深為那通俗而戲劇性的情感流淌與文字魅力所吸引,也認為這些是這本小說最迷人之處。
小說通過碎片化的記憶和反覆的情感回顧,塑造複雜的敘事結構。記憶的湧現與遺忘,使追索的路徑彷彿偏斜地走進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因而現實與夢境或幻想有所重疊。牆上黑色的樹,枝幹蔓延整個牆面,與外面的灰影交疊晃動,那棵樹落葉如淚,或群聚枝椏上的鳥燕因痛苦而撲騰,魔幻寫實是一種極具敘事力量的手法,彷彿是感官的激情造成了外在世界的波動。
水融融的印象,不管是沉於水底,或是連綿的雨天,時間的蕩漾使記憶的波浪翻湧或沉潛,並不能夠完整或清晰的呈現。而相仿的情境,彷彿是無止盡的循環,此般認知或許與宗教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是無法逃脫的命運,即便接收了其他文化的薰染,尤其是貫串主人翁童年與成長過程的各式交響樂、搖滾與流行音樂,個人對過去與未來的哲學思考以及自我身份的探索,仍深深受到宗教哲學的影響。這種記憶的處理方式讓小說更加深了情感深度,反映人類內心世界的龐雜紛亂,彷彿一世的體驗、一個對象或一種類型的感情都是不夠用的,角色於是在重疊的時間與人際網絡的往復裡捏塑自我的認知。
查日雅對班的愛情既渴望又排斥,她試圖逃避這段情感,但卻始終受到牽引並難以割捨。班深愛查日雅,卻又在無法得到她的愛情中感到痛苦。其他角色亦然,無法滿足的愛情,以及伴隨而生的無力感,構築了無盡的迷宮。渴望與無奈使得每一段感情都不滿足,指向了人類根本的脆弱,更不要說能寄望於無常的政治了。
所以沒關係,是愛情啊!愛情,是最好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載體。愛情的波動與政治的劇變,竟然也就綰合了個體如何在社會結構中尋找立足點的奇妙設計,而蚯蚓所翻攪過的土壤,處處生機勃勃。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部落格「樂遊原」與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