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6日 星期一

投書/直面超高齡社會:理解取代激怒,重建世代關係刻不容緩

2148739989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未來的我們自己,都將走上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道路。示意圖:截自freepik

文/湯傑郎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未來的我們自己,都將走上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道路。近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因「長輩堅持己見」或「情緒突然爆發」而引起的社會新聞或家庭衝突,日前的捷運踹人事件,又例如,堅持只搭某一班車、一句話重複問十遍、甚至一點小事就出演大暴走的長輩。過去這些現象常常被誤解為長輩「老番顛」、「倚老賣老」或是「歹鬥陣」,總能引發年輕世代衝突甚至憤怒。身處全世界高齡化進程最迅速的地域,每一位台灣社會成員必須意識到:固執與低容忍,絕非長輩的本意,恐怕正是大腦退化的表徵。

一、 認知退化:從「彈性」走向「僵化」
醫學已證實,當長輩逐漸走向失智症前期或初期,大腦負責「執行功能」的額葉(Frontal Lobe)會開始萎縮。額葉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即大腦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MRI可以用在觀察失智症病程)。

而當這條功能受損時,長輩可能會:

1、失去選擇能力
他們無法快速處理過多的選項和變化。對他們來說,堅持一個舊習慣、走一條熟悉的路,是大腦為了節省能量、避免混亂而採取的保護機制。

2、挫折容忍度低落
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的「剎車」失靈,導致情緒警報器(杏仁核)一旦被輕微刺激,就會直接引發「災難性反應」(Catastrophic Reaction),表現為瞬間的易怒、悲傷或攻擊性,其實不是他們脾氣差,而是大腦的「情緒濾網」失效了。

二、 社會設計刻不容緩:敬老與隔離都不是最佳解
理解了行為背後是生理結構的變化,我們就不能再用情緒化的方式去對待。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高齡化的快速進程不會停下,這類似的代間摩擦只會更加頻繁、更廣泛地發生。

傳統「敬老服老」的觀念,雖然充滿善意,但不是長遠之道,單純「尊重」無助於解決認知僵化帶來的衝突;再說,一昧將長輩「隔離」或限制低度社會參與,只會加速他們的退化,讓問題雪上加霜。個人認為,超高齡社會的挑戰需要一場全面的「社會設計」以及「新的世代對待關係」~ 從「要求適應」到「設計友善」~ 我們應設計出減少選擇、流程簡潔、指示清晰的公共環境和服務,簡化交通工具的購票步驟、提供固定的排隊引導、以及不過度要求長輩學習複雜的數位操作等。

從「個別忍耐」到「群體理解」,政府與媒體應投入資源,進行大規模的高齡友善宣導,讓年輕一代了解這些行為是「病理現象」而非「道德障礙」,從而減少厭惡與對立。不能再允許以牙還牙、缺乏理解成為世代對立的助燃劑。唯有從根本上理解長輩的處境,用創新的工具和包容性設計出共融的社會環境,我們才能真正找到一個永續且彼此自在的世代共榮之道。

作者:湯傑郎/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港邊黑白切podcast共同創辦人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報立場。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