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含劇情關鍵內容,請斟酌閱讀。
敘事者的視角影響事件解讀。在故事初始階段,讀者容易依賴第一人稱敘事,認為其提供的說法便是事實。當然,敘事者不盡可靠,尤其是閱讀推理或驚悚類型的小說,總早心有警覺。然而置於《人類標本》卷首的幾張獵奇插圖(高松和樹繪製),即便只是一個概念,都讓人深感不安。湊佳苗巧妙地利用了資訊的呈現手法,讓讀者走進榊史朗的「作品」。
生物學家「蝴蝶博士」榊史朗的兒時友人畫家一之瀨留美有「色彩魔術師」之譽,是能看得見「四原色」的視者。四原色視者理論上能看得見比一般三原色視覺色相更細緻豐富的外在世界,這樣的色彩感知基因的突變,通常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因為病重,留美舉辦了夏令營,邀集多名在繪畫藝術表現上各有特長的少年,並決定在營隊結束後選出她的接班人,然而少年全部遇害,變成了猶如被昆蟲針固定在標本箱的蝴蝶。
打從湊佳苗讓讀者跟著史朗的腳步一同進入展間,那種壓抑的不協調感就一直蔓延。各式不同的蝴蝶的品種與特色,以及如何展示作品的詳盡說明,相對於敘事者內在對於意圖的辯證、情感性的渲染,讀者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史朗所呈現的細節與解釋上,將其視為理解事件真相的依據,這個寫法製造了讀者的確認偏誤,不自覺地想要尋找(並接受)與史朗的敘事一致的線索。
接下來,湊佳苗引入社群媒體的摘錄,這一部分不僅增強故事的現實感,還揭示了當代媒體對「真相」的塑造過程。「再現」事件是敘事權力的運作,潛藏真相是被「建構而成」的暗示,真相猶如魔術方塊,具有可變的多層次特質。摘錄社群媒體的留言凸顯群眾強烈的情感反應,而搭配心理學家與人類學家的理性評論,也強化了「真相是相對的」這一命題。
史朗的手記剖析兒時回憶、內在動機與犯案手法,史朗是千夫所指的對象。翻過章節,此時卻出現了史朗的兒子榊至的暑假學習計畫。故事的時間在這裡被橫生截斷,變成了非線性的結構,那股不協調感終於後知後覺地立體起來,讀著至的自由研究(他是如何鉅細靡遺地交代將那五個少年做成標本的心理歷程),到杏奈的告白(她是如何迫切的想代替母親實行這標本計畫的藝術追求),我們被迫重建認知,以便逼近那「真正的」真相——然而交疊的真相已互相滲透。
史朗的畫作與留美的兒時對話,啟動了那所謂的「藝術追求」(將人體變成標本的念想),那個念想,卻又是史朗的父親,已逝的名畫家被眾人譴責的根本原因。那麼這已成的罪行,能夠向前回溯嗎?該由誰來承擔罪咎?湊佳苗的次次反轉,都使讀者跌入故事之中更深的心理與情感層次,將父子關係、母女情感以及藝術追求的極端形式揉捻成複雜的調色盤。
最後的一擊,是至的心願與史朗的作為最終達到重合。事實沒有改變,至死於史朗之手、也成為了人類標本,然而其中「意願」的差異就是最深沉的悲傷。
史朗的行為是在他誤以為至該為一切負責的前提下,基於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理想化,想對兒子的形象做最後的控制。這也折射了杏奈在母親影響下所做的選擇,杏奈所做的一切,實際上是只為取悅母親留美,希望她能看看自己的女兒,這個甚至沒有被考慮過的接班人;向前追想,留美也想要向自己的母親證明她的眼力,一如史朗的成長過程其實也總是按捺著、等待著,想更親近父親的那種敬畏與距離感。
會不會至的眼睛看穿了這一切呢?在某種程度上,至是心甘情願成為杏奈實現母親意圖的工具;最終,他選擇以「標本」的方式消解自己的存在。這一行為,同時也是他對父愛的回應,希望父親將自己做成標本,以完成那份理想化的父子關係。對史朗而言,承擔至的死亡與製作標本的罪責,也正是他對自己失去兒子這一事實的情感回應。那樣沉重父子與母女關係,成為相互對映的悲劇。
如果能夠撥動錶面,在哪一刻可以挽救命運?史朗沒有選擇讓至有機會自白,反而是極為痛心地將至也做成了標本。那個保護意圖並不難理解,也許白話的說就是「我都是為你好」,父親也願意說謊,甚至願意自我犧牲,但那便是最終的隔閡。這份隔閡被「藝術追求」的包裝所掩蓋——將渴望得到肯定的極端情感和以愛為名的控制行為披上一層理想化的藝術外衣,也讓每個行為看似合理卻暗藏危險。
這樣的愛或被愛的渴求,最終形成了對兒女的情感依賴和心理壓力,使得每一位角色都在追求父母認可與藝術理想的過程中,走向崩潰。湊佳苗透過這個情感結構,探討了愛的極限與控制的危險,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意志之間如何發生衝突,進而導致情感的扭曲。不論是史朗、留美、至或杏奈,每一個角色在追求父母認可、實現藝術理想的過程中,最終被自己情感的極限所吞噬。
湊佳苗運用了不可靠的敘事者(從史朗的手記,到至的暑假自由研究)讓角色在急於以告白的話語建構「事實」的同時,也撰寫了謊言,而這些謊言暗藏著真相: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保護對方的情感意圖。敘事設計形成了雙軌的特性,隨著閱讀時序,迷霧漸薄,謎底終告揭曉;而情感卻因次次反轉而增厚,促成對家庭悲劇必然性的理解。這份理解,也使我備感惆悵。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部落格「樂遊原」與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