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台灣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睡眠困擾,每年有數百萬人領取安眠藥。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表示,全台一年消耗的安眠藥數量超過4.7億顆,這代表失眠問題不僅普遍,也反映出社會對藥物依賴的嚴重性。
多重藥物交互作用 潛藏副作用風險
安眠藥與其他藥物或物質併用,可能造成危險後果。柯仁弘醫師指出,常見的情況包括「安眠藥加酒精」,容易導致過度鎮靜甚至昏迷;若與止痛藥或抗憂鬱藥併用,則可能加重頭暈、跌倒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增加事故風險。這些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卻常被忽視。
高齡族群風險高 更需注意用藥安全
長者常因慢性疾病而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若再加上安眠藥,容易造成白天精神恍惚、記憶力下降,甚至出現如夢遊般的狀態。柯仁弘醫師提醒,這些副作用不僅會降低生活品質,也增加跌倒或意外事故的風險。因此,高齡者在安眠藥使用上需要格外謹慎,應定期與醫師檢視處方。
長期使用有耐受性問題 臨床強調減藥與非藥物治療
安眠藥的另一大隱憂是耐受性。初期使用時,一顆藥物即可幫助入睡,但隨著時間推移,藥效逐漸減弱,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劑量才能維持效果。柯仁弘醫師提到,當劑量不斷上升,甚至出現「吃藥也睡不著」的惡性循環,不僅影響睡眠品質,也加重身心負擔。
醫界近年持續強調「減藥」的重要性。遇到失眠時,並非立即依賴藥物,而是先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柯仁弘醫師表示,因為失眠往往與生活習慣、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如憂鬱、焦慮)相關,若僅依賴藥物,往往無法真正解決根源問題。
改善生活習慣 有助於提升睡眠
在非藥物的處理方式中,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首要目標。柯仁弘醫師的建議包括:
- 規律運動:促進體力消耗與夜間深度睡眠。
- 減少睡前使用3C產品:避免藍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 固定作息:每天在相同時間就寢與起床,幫助生理時鐘穩定。
- 放鬆練習:透過深呼吸、冥想或溫熱泡腳等方式,協助身心放鬆。
這些方法雖然見效需要時間,但能從根本改善睡眠品質,避免依賴藥物。
治療失眠方式因人而異 短期用藥搭配非藥物治療
失眠的處理方式應該以個人化為原則。醫師會依據患者的年齡、慢性病狀況、用藥史及生活習慣,做出合適的治療建議。柯仁弘醫師指出,對部分患者而言,短期安眠藥使用仍有必要,但應搭配生活調整與心理支持,才能降低副作用與依賴風險。
台灣社會對安眠藥的使用量反映了睡眠困擾的普遍性。然而,柯仁弘醫師呼籲,藥物並非唯一解答,過度依賴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問題。透過生活習慣調整、心理壓力管理及正確醫療指引,才是改善失眠、維持健康睡眠的長久之道。
【延伸閱讀】
睡不著怎麼辦?營養師:失眠型態多樣 補充「這些」營養素才有效
太早醒也是失眠!可致「5大疾病」 快改變「這些習慣」解決睡眠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458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