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懷孕改變了生理狀態,固然大部分的生理變化是孕期的正常表現,但有些症狀卻必須提高警覺,以避免成為健康的隱憂。以凝血功能為例,為了應對分娩時可能發生的出血,孕期的凝血功能會強化,若本身有凝血功能異常的問題,將屬於增加血栓風險的類型,而最常見的是發生在下肢的「深部靜脈栓塞」。
懷孕,為了讓胎兒能安然在子宮著床、發育到出生,生理狀態出現許多改變,而這些改變有時會帶來一些特定的健康問題,需要醫療介入,「深部靜脈栓塞」正是其中之一的問題,值得孕媽咪特別注意!
認識深部靜脈栓塞
當血液流動緩慢時,容易形成血栓。血栓發生於靜脈而造成栓塞,稱為「靜脈栓塞」,產生於較深部的靜脈栓塞則以「深部靜脈栓塞」稱之。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治醫師曹如謹指出,「通常發生於下肢,不過,也有可能發生在上肢、大腦靜脈等其他位置。
萬一靜脈系統的血栓剝落之後,跑入肺動脈而導致肺動脈阻塞,即為「肺栓塞」。由於肺栓塞是相當危險的狀況,因此,如果出現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務必及時就醫,以預防肺栓塞的發生!
孕產期間容易發生3原因
懷孕和產後發生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5倍,為何孕產期間容易發生深部靜脈栓塞?曹如謹醫師說明常見原因如下:
原因1.孕期的凝血功能會強化
受到荷爾蒙等生理機制影響而有凝血傾向,這是為了維持懷孕期胎盤的功能,以及避免在生產時的大量出血,孕婦的凝血功能也會強化,使得一些凝血因子濃度會增加,抗凝血因子濃度則會降低。
原因2.子宮變大壓迫下腔靜脈
隨著胎兒的成長,子宮變得愈來愈大,壓迫到骨盆腔和下腔靜脈,造成下肢靜脈回流困難。當靜脈血流過於緩慢時,便較容易有血栓在下肢的深部靜脈內形成,無形中,提高靜脈栓塞發生的風險。
原因3.孕媽咪活動量減少
少活動將會使更多血液滯留在下肢,使靜脈血流進一步減慢,而增加「深部靜脈栓塞」的風險。由於不少孕婦會減少活動量,不免影響風險發生的機會。
深部靜脈栓塞發生高危險群
曹如謹醫師指出,「有過血栓病史或家族病史的人,或是凝血因子本身就異常的患者,一定是風險最高的好發族群」。再者則是剖腹產或合併大手術、高齡產婦、肥胖、長期臥床安胎等;然後,是吸菸、多胞胎、會影響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壓、子癇前症)、長時間不活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人工生殖療程而懷孕者,發生栓塞的風險不容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任張芳維解釋,「試管嬰兒療程中,排卵針會刺激卵巢分泌動情激素,可能導致血液變濃稠,進而增加血栓風險,特別是對於本身有血液濃稠問題,或是在療程中合併其他影響(如脫水、久臥)的患者,應特別留意,並與醫師討論血栓的預防措施,例如多喝水、適度活動,以降低血栓發生的可能性」。
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
水腫會使腿部腫脹,而深部靜脈栓塞也會出現腿部腫脹,但兩者的腫脹大不相同!曹如謹醫師表示,「水腫是雙腿都有腫脹現象,但深部靜脈栓塞則僅有單側腫脹,腫脹側的腿圍會比另一側多兩公分,而且會有明顯發紅、發熱且壓痛的症狀」。另外,水腫可透過一些方法改善,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則會持續,並且可能會惡化。
她補充,「因為解剖構造的緣故,右髂動脈容易壓迫到左髂靜脈,所以,發生在左腿的機率比右腿高」。
曹如謹醫師提醒,「孕婦若下肢有紅腫熱痛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或告知產檢醫師」。不是水腫!是深部靜脈栓塞,當下肢單側腫脹又紅又痛時,務必儘速就醫
採訪諮詢╱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任張芳維.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治醫師曹如謹
※原文刊載於2028年8月號《媽媽寶寶》。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4821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587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