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為什麼努力了,還是瘦不下來?」許多人明明已經飲食控制、也有運動,減重卻仍卡關。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潔雯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的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讓身體進入「代謝防禦」與「能量保護」模式,她也從4條生理路徑為民眾解析,幫助大家了解背後機制。
1. 慢性壓力→皮質醇升高→腹部脂肪優先囤積
陳潔雯醫師說明,當交感神經長期過強時,腎上腺皮質分泌的皮質醇會升高,促進肝糖新生、提高胰島素訊號需求,並偏向在腹部內臟脂肪儲存能量,久而久之形成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症候群風險升高。
這個狀況的臨床常見表現包括睡不好、心悸緊繃、以及腹部脂肪堆積。陳醫師建議,應先穩定壓力源與睡眠時間;若懷疑為高皮質醇型肥胖,可評估晨昏作息、睡眠衛教,必要時安排皮質醇相關檢測。
2. 睡眠失衡→瘦體素下降、飢餓素上升→食慾與口慾增加
只要幾晚睡眠不足,就能測到瘦體素(Leptin)下降、飢餓素(Ghrelin)上升,陳潔雯醫師表示,此時主觀飢餓與對高熱量食物的慾望也會提高,這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荷爾蒙被睡眠「改寫」了。
她提醒,應將睡眠視為「治療」而非奢侈,可以固定作息、睡前減少光線刺激、不在床上滑手機。若仍需控熱量,務必搭配足夠蛋白質與高纖維食物,以減少血糖劇烈波動引發的口慾。
3. 自律神經失衡→胰島素阻抗↑+代謝下調
陳潔雯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衡可由心率變異度(HRV)降低觀察到,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胰島素阻抗相關,此時身體傾向保留能量、不願燃脂。同時在熱量限制或體重下降過程中,身體會啟動「代謝適應(Adaptive Thermogenesis)」機制,以低於預期的代謝率運作,形成「難維持、易復胖」的溫床。
她建議,在神經節奏尚未穩定前,應避免過度斷食或極端低熱量飲食。這時可透過中低強度、規律節奏運動(如快走、伸展、瑜伽、游泳)提升副交感活性。當體重開始下降時,應提早規劃維持期,而非長期挨餓,減少代謝適應幅度。
4. 腸腦軸失衡→低度發炎+能量利用改變
陳潔雯醫師說明,副交感神經偏弱會讓消化變慢、菌相多樣性下降,而腸道菌相失衡(dysbiosis)與肥胖、低度發炎、胰島素阻抗密切相關,會讓同樣的飲食「更容易變成脂肪」,常見表現包括腹脹、便祕或軟便交替、餐後疲倦。
此時建議飲食以高纖、多樣蔬果及全食物為主,減少酒精與高度加工食品,視情況評估益生菌或益生質,並且把進食節奏恢復到規律、可預測。
最後,陳潔雯醫師提醒,若同時出現睡不好、焦慮緊繃、腸胃不穩、運動「越操越累」等狀況,此時硬要減重只會讓身體更防禦,應先把自律神經節奏「校準」,再談熱量與強度,才是長期可維持的減重策略。
資料來源:療生活 ‧ 陳潔雯醫師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621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