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spot_img

靠泡腳、塗酒精止癢竟「蜂窩性組織炎」 恩主公醫院:冬季乾癢不是小事

yfy555 1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醫師江明哲提醒,冬季乾癢絕不是小事。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驟降、空氣濕度降低,皮膚科門診觀察發現,許多民眾因長時間使用暖氣、熱水洗澡或過度清潔,導致皮脂膜受損、角質層含水量下降,出現乾燥、脫屑與搔癢等不適。皮膚乾癢看似小問題,但若長期忽視,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慢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甚至感染性皮膚炎。恩主公醫院指出,根據衛福部11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全台因皮膚炎、濕疹及鱗屑性丘疹疾患等皮膚疾病就醫已超過500萬人次,由於這類疾病多伴隨皮膚乾燥與搔癢症狀,顯示國人皮膚乾癢問題日益普遍。院方提醒,若皮膚乾癢問題未妥善處理,且清潔、消毒方式錯誤,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yfy555 2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醫師江明哲指出,冬天的乾癢其實是皮膚屏障損傷的警訊。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醫師江明哲提及一位六十多歲張先生(化名)的案例,張先生冬季時小腿乾癢,誤以為只是皮膚乾燥,每天用熱水泡腳並以酒精擦拭止癢,結果皮膚越來越乾,甚至出現裂口與紅腫疼痛。就醫後確診為「缺脂性皮膚炎合併蜂窩性組織炎」,經外用類固醇及系統性抗生素治療,並同時加強保濕修復後,約兩周後漸漸康復。

江明哲提醒,冬季乾癢絕不是小事,若反覆搔抓或使用錯誤的清潔、消毒方式,容易造成皮膚屏障崩壞,進而引發細菌感染或慢性濕疹惡化。當乾癢持續不癒或出現破皮紅腫時,應及早就醫。

江明哲指出,冬季氣溫降低會使皮脂腺分泌減少。研究顯示,溫度每下降1°C,皮脂分泌量約減少10%。皮脂是皮膚天然的防水層,一旦油脂減少,角質層便難以留住水分;同時冷空氣與暖氣環境使濕度下降,當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時會出現微裂,造成皮膚屏障受損並引起紅癢與發炎。

江明哲強調,「冬天的乾癢其實是皮膚屏障損傷的警訊。」若沒有即時修復,皮膚會陷入乾癢與發炎的惡性循環。他進一步說明,皮膚保濕的核心在於重建皮膚屏障,而非單純補水。

有關保濕關鍵三步驟,江明哲表示,應於清潔後三分鐘內塗抹保濕品,利用洗澡後皮膚仍含水的狀態,立刻塗抹保濕品,最大程度鎖住水分;此外,要挑對保濕成分,甘油、玻尿酸、尿素可作為「吸水劑」。凡士林、礦物油則是「鎖水劑」。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有「修復屏障」的作用;最後,應依膚質與部位選用質地,臉部、中性肌選擇含水量較高、質地輕盈的乳液作為日常保養。四肢部位乾燥區選擇含油量較高、保濕力佳的乳霜。手肘、腳跟龜裂選擇如凡士林含油率最高的油膏,在皮膚表面形成防水膜。

江明哲指出,許多人在冬季為了清潔或止癢,反而破壞皮膚防線,常見錯誤包括熱水洗澡過久,熱水會迅速溶解皮膚表層油脂,洗後雖暫時舒緩,卻使皮膚更乾。建議水溫36至39°C,洗澡時間不超過15分鐘;使用皂鹼、香料或酒精產品,強鹼性清潔品會破壞皮膚酸鹼平衡,導致緊繃與乾裂。建議改用pH中性或微酸性、無香料配方;頻繁去角質與磨砂,冬季皮膚代謝減緩,過度去角質會讓角質層受損,導致紅癢、脫屑甚至發炎。

江明哲提醒,皮膚乾癢若經過保濕與改善清潔習慣仍未改善,且乾癢伴隨紅疹、皮屑、裂紋或夜間劇癢與疼痛,就要懷疑有可能是以下的皮膚疾病或代謝問題引起,例如異位性皮膚炎,出現慢性乾癢、反覆紅疹,常見於四肢彎曲處,如手肘內側、膝窩,冬天特別容易惡化;慢性濕疹,皮膚粗糙、脫屑,伴隨劇癢與抓癢結痂,常因反覆刺激或接觸性過敏引起;脂漏性皮膚炎,頭皮、眉間、鼻翼兩側或耳後出現紅斑與油性脫屑,氣候乾冷時容易加劇;糖尿病相關皮膚乾燥,高血糖導致皮膚含水量下降、神經末梢受損,造成乾癢不適,常見於小腿前側;腎臟或肝臟疾病,尿毒或膽汁滯留可能引起全身性劇癢,若伴黃疸或浮腫等症狀,需立即就醫。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