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失智症早期警訊不是健忘!個性突轉變要注意

失智症更早期的警訊是「輕度行為障礙」,例如原本幽默風趣的人突然冷淡。(示意圖/Pexels)
失智症更早期的警訊是「輕度行為障礙」,例如原本幽默風趣的人突然冷淡。(示意圖/Pexels)

失智症是現代相當重要的議題。一般認為,失智會出現健忘,但醫師張家銘表示,失智症更早期的警訊是「輕度行為障礙」,例如原本幽默風趣的人突然冷淡,有耐心的人變得易怒。一項研究指出,這代表大腦早已開始退化,只是用「情緒」或「個性」的方式呈現。研究提醒,這些改變不是單一個性問題,而是要開始觀察、介入的重要指標。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輕度行為障礙是比健忘更早出現的失智症現象。輕度行為障礙是指中老年人出現新發且持續6個月以上的情緒,或行為改變,例如冷漠、焦慮、衝動、懷疑、情緒不穩、失去動力等。但是,這些改變發生時,認知功能(例如記憶、語言、注意力)可能還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這些人外觀沒有失智,但大腦可能已經開始變化。這是阿茲海默症更早的階段,比「輕度認知障礙」還早,也更容易被忽略。

研究:大腦的改變早在情緒出問題時就開始了

張家銘表示,2025 年發表在《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整合全球 27 篇研究,發現輕度行為障礙患者的大腦裡,的確已經出現典型的阿茲海默病變,例如類澱粉蛋白和 tau 蛋白的沉積量增加、海馬體體積縮小等指標變化,甚至包括影響情緒的中腦邊緣結構也出現異常。

張家銘表示,這些變化代表大腦可能早就開始退化,只是用「情緒」或「個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這些改變不是單一個性問題,而是要開始觀察、追蹤、介入的重要指標。

他並分享生活上可預防失智的方法:

1. 建立有節奏的日常作息 – 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幫助大腦穩定代謝

2. 每天動一動 – 不需要激烈運動,散步、體操都好,重點是持續

3. 飲食抗發炎 – 多吃蔬果、魚油、堅果,減少加工與高糖食物

4. 保持社交與情感交流 – 哪怕只是固定跟一個人聊聊天、參加社區活動

5. 鼓勵動機重建 – 給自己或長輩小目標、小挑戰,重新找回生活成就感

6. 尋求協助而非責備 – 當家人情緒變得不穩,最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理解與陪伴

守住的不只是記憶 而是一個人最真的模樣

張家銘強調,阿茲海默症帶走的不是一個人的記憶而已,更是一個人原本的性格與靈魂。若我們能從「人變得不一樣」那一刻起,就願意多花一點心力看見、接住、陪伴,那麼就不再只是被動面對失智,而是能主動搶下人生的先機。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獨家/70歲股市分析師沒三高!靠「2字」身材精實:令人艷羨
瘦子脂肪肝更慘!「這些特徵」狠奪命:肝硬化、肝癌接著來
32年研究證實!「這類人」最會傳染肥胖:癌症接著來
大家都誤會了!「這零食」其實高纖低熱量 可防腸道病變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