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傷口癒合不是結束 預防疤痕從「這時機」開始!醫揭疤痕凝膠應用策略

601e1def26c5f5f23d6b8de8a8698d53 l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燒燙傷、車禍、外科手術等可能產生傷口,若留下大面積疤痕總是讓人越看越煩惱,不過多數人卻對如何預防疤痕形成缺乏認識。醫美診所皮膚科羅峙錕醫師表示,例如補充維生素C、疤痕按摩等坊間說法都難以真正淡疤,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應把握傷口癒合後的黃金時期,及早接續疤痕護理,目前也有疤痕凝膠等產品可作為輔助保養選項,由醫師根據個案狀況提供使用建議。

傷口癒合有4階段 「疤痕重塑期」注意避免刺激!

羅峙錕醫師指出,傷口是否形成疤痕,取決於傷口的深度和嚴重程度,讓傷口及早癒合、預防反覆發炎感染,有機會避免疤痕上身。傷口癒合可分為止血期、發炎期、增生期,最後到「疤痕重塑期」,也就是皮膚逐漸恢復穩定,時間從數週到數個月皆有可能。

「有些人以為不再出血、新皮膚長出來就代表傷口已痊癒,其實這時才是預防疤痕形成的關鍵時機。」纖維母細胞過度活化是不正常的疤痕組織產生的主因,若此時未留意照護,皮膚一旦受刺激,疤痕就可能持續增生。若傷口結痂掉落後約一兩週,新生皮膚光滑細嫩、顏色不帶紅或黑色,也未感到不適,代表其處在正常狀態;反之若反覆結痂,代表該處經常受刺激,應提高警惕。

維生素C、按摩有用嗎?醫破解疤痕照護迷思

坊間常聽到「吃或擦維生素C能改善疤痕」。羅峙錕醫師解釋,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可減少色素沉澱,但僅是輔助角色,不能作為主要照護措施。口服維生素C或食物攝取一般無礙,但外用型對凸疤或凹疤影響有限,且帶有酸性可能刺激皮膚,建議謹慎使用。

a556a08320976d38831fcb667fa13135

▲「疤痕不同時期外觀差異的示意照」,實際變化會因個人狀況不同、需由醫師評估。(圖:羅峙錕醫師提供)

另外,疤痕多按摩可促進軟化?羅醫師表示,由於患者可能較難判斷傷口狀態,並不建議自行按摩以防影響癒合,特別是增生性疤痕可能因壓力刺激而惡化,甚至釀成蟹足腫。疤痕搔癢是因內部組織仍在發炎,搔抓同樣可能引起刺激,建議都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日後修補不如及早預防 如何判斷疤痕照護何時開始?

「與其日後努力修復疤痕,不如及早開始預防。」羅峙錕醫師指出,在受傷的當下,若發現傷口較深、有滲液,建議盡快找醫師處置,隨著醫療進步現也有不少治療選項;待患處逐漸閉合、皮膚呈粉色狀態,也就是進入疤痕增生期,就可立即接續疤痕照護。

疤痕發展難以預測,部分可能初期不明顯,卻突然腫大、擴散,因此無論哪種類型都應妥善照顧。羅醫師說明,從疤痕類型來看,凸疤治療以「抑制增生」為主,可搭配針劑注射軟化組織;凹疤則因內部組織缺損、皮膚向下塌陷,常見以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緩解。醫師強調,門診療程多半是定期回診進行,搭配患者在家自行護理同樣重要。

矽膠疤痕凝膠應用策略 物理性覆蓋與保濕照護

隨著民眾對外觀的重視度提高,目前也有不少除疤產品問世。羅峙錕醫師說明,以「疤痕凝膠」為例,原理是透過矽膠形成物理性覆蓋、隔絕外部刺激,輔助疤痕穩定、避免硬化。矽膠的屏蔽作用可以減少過度的水分散失進而造成異常膠原蛋白增生,可在皮膚上形成穩定覆蓋、降低外界刺激干擾,營造較友善的環境,實際改善情況仍與個人膚況及使用狀況相關。

a5c1b17da3e40aa6f0e49f2b48208625

▲「疤痕不同時期外觀差異的示意照」,實際變化會因個人狀況不同、需由醫師評估。(圖:羅峙錕醫師提供)

羅醫師分享,近期遇到一位30多歲女性,因車禍在足部留下近一個虎口長的凸疤。在針劑療程期間,患者依建議持續使用凝膠護理,後續醫師觀察疤痕呈現平整、顏色淡化。此外,部分外科手術拆線後常見利用美容膠帶,以降低皮膚張力助傷口平整癒合,此時同樣可搭配使用含有矽膠的疤痕凝膠,而含有維生素C的成分則可輔助淡化黑色素,然而確實的防曬仍必不可少。

另外羅醫師也提醒,仿間有許多誇大療效或來路不明的除疤產品,建議在治療與購買時能諮詢專業的醫師意見,在挑選除疤產品時,則建議挑選具有臨床實證或在其他國家同屬醫療器材等級的產品,也要特別留意是否有標示衛福部核可的許可證字號、輸入品與購買來源,並自醫療院所或是正規實體藥局通路購買,以確保健康安全。

新疤舊疤都有機會處理 諮詢專業最重要

至於陳年舊疤是否還有機會處理?羅峙錕醫師表示,除了治療頻率和時間可能延長外,其實治療選項與新生疤痕差異不大,可由醫師進行評估。他也提醒,坊間部分宣稱有利癒合的傳統膏藥,可能引發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且疤痕形態和個人體質皆有別,建議有需求的民眾應與專業醫師討論,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fe52a8f8063a2475f8ef746fdd2f3cdd

【延伸閱讀】

奇美醫院傷口照護中心推居家診療 攜手社區打造「無縫醫療照護網」

看懂你的傷口 醫師親授敷料挑選指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52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