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天主教院長蓋佛堂!王偉傑用「華嚴精神」守護患者健康

5 2 1 scaled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院長王偉傑與靈鷲山結緣近20年,長期擔任靈鷲山全球榮董總會執行顧問。圖:靈鷲山提供

台灣的醫療體系裡,院內設置宗教空間並不罕見,但由天主教徒主動籌建佛堂、且供奉的是被譽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卻極為少見。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院長王偉傑與靈鷲山結緣近20年,長期擔任靈鷲山全球榮董總會執行顧問。他行醫秉持「視病如親」初心,深耕國際醫療領域,曾親赴緬甸義診,更安排當地醫師來台受訓,協助提升緬甸醫療量能;此外,他也捐資修繕靈鷲山滿布石子的朝山步道,讓大眾朝山更安全易行。

1 7 1
王偉傑長年投身醫療與公益服務的歷程,正是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最佳展現。圖:靈鷲山提供

靈鷲山已故首座了意法師的父親因病住院,王偉傑在了意法師接引下,結識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他提到,心道法師是位親切而有智慧的長者,當生命中面臨重大關卡姐姐罹癌、父親往生、心道法師給他的開導,讓他能以平穩的心境面對生命的課題,釋然地看待生死。

王偉傑說,管理醫院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刻,他通常用睡眠充電,也在心道法師的建議下,開始持誦《藥師經》及《金剛經》,迄今已念誦《藥師經》600多遍,《金剛經》200遍,念經時專注當下可以讓他忘卻煩惱,唸完經後,心情也會比較平靜。

在忙碌的醫療現場裡,能將關懷落實到細微處的醫師並不多。然而,王偉傑是少數把自己電話留給病患的醫師,他說,百分之95的病人不會騷擾你,真的有事,才會打電話。電話給病人,是讓他們有安全感,當你把病人當朋友、家人,很多事就會理所當然。

他回憶,有一次深夜接到住院病患的來電,對方因病情不安,覺得自己可能撐不過去,希望他能到病房探視。雖然時值冬夜路途遙遠,但他仍前往探視,因為他明白,在那樣的時刻,病人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與陪伴。

在樂生療養院6F,王偉傑募資籌建一間小型佛堂。他說,常常看到廟宇中許多信眾虔誠喃喃祈求,想必有許多心事想跟菩薩傾訴;同樣地,病人及家屬面對疾病時,常常感到無助。佛堂供奉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與月光遍照菩薩及《華嚴經》,開放式佛堂全天播放心道法師唱誦的咒音,為病人與家屬帶來心靈的安頓與撫慰。王偉傑笑著說,供桌上會有人擺上供品,顯見時常有人前來祝禱,他感受到雖是個小小的佛堂,也為患者與家屬帶來心靈的安定力量。

新冠疫情期間,王偉傑得知緬甸有百餘位僧眾受感染,他積極奔走協助,募集維生D、鈣片、葉酸等數百份防疫藥品,馳援當地寺院與醫療單位。而後,透過靈鷲山在緬甸深耕多年建立的橋梁,王偉傑促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與緬甸肝臟基金會的合作。他親赴緬甸義診時,深刻體會當地醫療設備與技術和台灣的落差,例如超音波檢查在台灣是基本技能,但在緬甸卻不普及。

為使協助更具永續性,王偉傑邀請腸胃科醫師同行示範教學,並安排多位緬甸青年醫師來台受訓,提供完整課程與食宿機票,甚至假日期間帶他們上靈鷲山參訪。一次行程中偶遇,心道法師特別勉勵他們,讓遠道而來的醫師深受感動。

院長夫人鄭美華是虔誠佛教徒,王偉傑雖為天主教徒,但也常常陪太太朝山、參加法會活動,特別是每年歲末的華嚴法會從不缺席,每年水陸法會,即便擔任院長後行程繁忙,也持續在保健組提供諮詢照護。

早期靈鷲山朝山步道路面老舊,凹凸不平,石子滿佈,信眾朝山多有不便,且安全堪憂。王偉傑笑著說,俗話說,造橋鋪路功德最大,本著讓朝山更安全、便利的心情,他邀約幾位好友一起募資,特別重鋪柏油,修繕朝山步道,讓大眾朝山更安全易行,也讓更多人生起親近道場的意願,廣結佛緣,精進朝山。

《華嚴經》有經中之王美稱,揭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觀,強調萬物本為生命共同體,是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而王偉傑長年投身醫療與公益服務的歷程,正是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最佳展現。他在生活中具體落實華嚴精神,以醫者本懷關注病患的身心健康,以國際醫療跨越地域與文化障礙,致力照護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他用慈悲、願心與實際行動樹立典範,讓大眾看見,每一次對他人的付出,都能轉化為實際改變,造福更多生命。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