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家榕
香港宏福苑火災事件中,濃煙於短時間內迅速穿透多層樓層並封鎖逃生動線,劇烈衝擊亞洲地區對高層住宅防災能力的既有認知。此事件不僅是個別意外,更深刻揭示都市高密度居住環境在防火安全上的結構性脆弱。回望我國公寓大廈的防災現況,駐衛保全在火災初期能否有效承擔「生死分水嶺」式的應變責任,已成為亟需檢視的重要課題。
在現行管理體制下,國內保全通常被定位為公寓大廈管理的前端人力,其日常職責多集中於門禁管理、巡邏與一般性住戶服務,與「第一線防災人員」的角色存在顯著落差。然而,在火災剛發生的數分鐘內,保全往往是唯一在場、最接近現場資訊且最有能力進行初步判斷與通報的人。因此,其是否具備判讀消防警報系統、辨識煙氣擴散趨勢、執行初期滅火以及引導避難的能力,直接影響黃金救援時間能否被有效掌握。
宏福苑火災所暴露的問題,在國內公寓大廈中相當普遍,包括樓梯間堆放雜物、防火門未能正常運作、老舊消防設備未更新、住戶缺乏基本避難知識,以及夜間常僅配置單一保全值勤等情況。當建物缺乏完善的防火區劃與暢通動線,即使微小火源亦可能因煙囪效應與垂直擴散而迅速演變為重大災害,凸顯提升整體防災韌性的迫切性。
在此脈絡下,我國近年推動的「防災士制度」具備重要意涵。防災士強調對災害成因與行為模式的理解、風險辨識能力、現場應變與公寓大廈預防管理,遠超越傳統僅著重消防器材操作的訓練範疇。若能以防災士的能力標準作為保全專業升級的基礎,將大幅強化公寓大廈在災害初期的自主防災能量。此外,「韌性台灣」倡議所強調的,是建構兼具組織能力、制度韌性與跨界協作的公寓大廈安全治理模式,其核心不在硬體,而在制度可持續運作的人力與流程。
尤其在高層建築中,由於人口密集、煙氣擴散速度快、垂直避難難度高,亟需設置具備監控整合、設備判讀與緊急決策功能的「防災中心」。防災中心應配置經專業訓練的專責服勤人員,而非僅以一般保全輪值取代。這些專責人員需熟稔全棟消防設備、避難動線、排煙與加壓系統運作,以及緊急廣播與通報程序,以確保災害初期能做出即時且正確的處置。然而,實務上許多國內高樓大廈仍採單一保全夜間值班與非24小時監控的模式,使得整棟建築承擔不成比例的風險。
進一步而言,國內多數公寓大廈面臨管理費偏低、住戶抗拒調漲等結構性限制,致使只能聘用低薪保全,最終反映為公寓大廈安全品質的下降。此現象表面看似財務問題,實則是一種將安全視為「可削減項目」的錯誤治理思維。火災不會因管理費低就減少,避難動線也不會因住戶不願負擔成本就自動改善。以低薪期待高專業,並寄望保全在災難中承擔生死責任,形成制度上高度不合理的風險外移與角色期待落差。
宏福苑大火的教訓清楚指出,真正致命的往往不是火焰,而是對災害準備的不足與制度韌性的缺失。當保全專業能力薄弱、設備維護不當、管理制度不完備、住戶防災意識不足,即使是現代化建築亦可能在短時間內陷入不可逆的危機。反之,若能以防災士理念強化人力培訓,依循韌性台灣的治理架構建置制度化防災能力,並在高層建築中落實防災中心與專責服勤制度,即便面對火災,仍可維持最大程度的安全與秩序。在城市建築日益高聳、人口密度不斷提高的今日,災害發生時從不給予第二次機會。因此,我們必須誠實自問:公寓大廈駐衛保全是否真正具備承擔第一線生死責任的能力?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影響公寓大廈安全,更關乎城市韌性的未來發展。
作者:張家榕/台灣物業優化精進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