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頂尖大學開課漸趨豐富多元,中央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鄭芳祥開設「桃園市廟宇文化巡禮課程」自2017年開課至今五年,讓大學生認識桃園市廟宇文化及民間信仰,成果豐富。
中央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鄭芳祥是成大中文博士出身,其研究專業為古典散文、宋代文學,本應與民間信仰無涉,鄭芳祥回憶,他會開始觀察、研究廟宇及信仰文化,源於七、八年前在高雄大社青雲宮的田野調查計畫,執行該計畫歷時四年,最後與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共同編纂《高雄大社青雲宮神農信仰文化誌》一書,並於2018年6月出版。
鄭芳祥提及,後來隨著工作調動來到桃園,便開始觀察桃園的廟宇,觀察出心得後,自然也希望開設課程跟同學們分享, 再加上校內民間信仰的課程較少,中文系上更是沒有老師開過,於是從2017年開設此課程,至今邁入第5年。
鄭芳祥分享,在課程設計有所轉變,自己也漸漸有敏感度,以此次課程的安排舉例,課堂上邀請了張譽瀚道長來演法,也安排了數次參訪,包含平鎮義民廟、中壢仁海宮、新屋天后宮、新屋福興宮,也前往大溪普濟堂,帶著同學去大溪的木藝產業店裡參觀,認識信仰文物,從知識體系中得到實際印證。鄭芳祥說,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剛好遇到桃園大廟景福宮建醮,也帶同學實際前往參訪。
鄭芳祥說,五年已帶同學前往20多間桃園的廟宇,除了常常得到學生正向的回饋,表明會因此對民間信仰有更多認識,他也希望學生帶他去認識桃園的廟宇,能開拓自己的視野,也因著這堂課闖出了一點名堂,最近新屋區公所也委託他執行新屋地區沿海廟宇的調查,後續也會出版一本書籍。
修課的中文系陳奕銘同學表示,從小到大自己不太有信仰的對象,但父母家族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加上居住在三重地區,時常要接觸到民間信仰,為了理解大家投入信仰的動機,所以修了這堂課,陳奕銘說,中大中文系導向較為古典,現代課程則偏向文藝創作,少有民俗相關課程,這堂課也具有更多的實作性。陳奕銘提及,這堂課成為他理解信仰的渠道,至少是理解的開始。
開課已有五年,鄭芳祥說他將持續開課,也希望利用這堂課,讓他多認識桃園廟宇,未來也許能書寫民間信仰相關的論文,能夠問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並嘗試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