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成立滿20年,典藏為數眾多的國家檔案,堆疊起來竟超過50座臺北101樓高,檔案局推出的檔案樂活情報特刊「探索檔案.人」,帶領大家「揭密‧國家檔案」,從這座跨越世紀的國家記憶寶庫,精選歷史最悠久、從海外千里歸返、民間私人捐贈、最能體現民主自由以及燦爛時光影像,探索大眾眼中神祕的國家檔案。
現存最早的國家檔案,其實是1743年民間交易的古文書契。為何私人蒐藏的契約,會變成國家檔案?原來是日治初期,政府為了闢建臺南刑務所(今臺南監獄)、法院及宿舍,大規模徵購民間房地產,使得這些買賣契約大量集中保存。後來,檔案局探悉這批檔案深具歷史價值,便向臺南監獄徵集,推動後續典藏與開放應用,重現散落的百年記憶。
檔案局指出,這批房地交易契約也蘊藏人民相互協助的溫暖故事。例如,1824年時,臺南府衙差役們擔心若工作發生事故,造成家屬生活困頓,於是一同前往城隍廟立誓約,規定有同僚因故去職或喪命時,頂替者必須支付家屬的生活資金。若是有人背信忘義,可先由立約人共同分攤資金,再鳴官追究責任,體現當時臺灣民間互助會的精神。
檔案局守護的國家檔案中,還包含千里跋涉,從海外歸返歷時102年的文書檔案;私人與民間團體捐贈的珍貴文書,其中以李友邦將軍對日抗戰歷程,以及蘆洲李氏家族文獻史料檔案的數量與類型最為豐富;另見證我國從威權轉型民主政體的瑰寶,也是國家檔案典藏特色之一,例如,1987年揮別長達38年戒嚴體制的那一紙解嚴令,成為見證臺灣民主轉型的瑰寶。檔案局也保存過往臺灣走過甘苦歲月的影像照片,珍貴的畫面觸動許多人腦海中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