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豪醫師表示,由於合球這項運動屬於過肩投擲運動,因此選手的肩膀、手肘容易受傷,再加上合球有時須頻繁跑跳,在這次的校園巡迴中,李育豪醫師也發現選手的膝蓋、腳踝也相對容易受傷。受傷後的前三天稱為急性期,在這個階段,受傷的位置會出現明顯的急性發炎反應,其症狀表現就是明顯的紅、腫、熱、痛,使原本組織的功能大幅下降。在急性期時,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適當的給予患處保護、支持以免二度受傷,也避免不正常的動作機制出現是首要目標。
李育豪醫師指出,傷後第四天開始到第六周則是增生期,此時傷口應該已經有初步癒合,病原體、受損的組織碎片已經被清除,新的組織開始逐漸增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較不嚴重的運動傷害時,患者往往以為「不痛不腫了,應該已經好了」,而開始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結果反而造成二度受傷。其實新生的組織還是很脆弱,強度也遠不如原本健康的組織,應該採取漸進式訓練,並且矯正不正常的動作。傷後復原第三階段稱為重塑期,從第六周之後開始,到長達兩年的期間,已經受損的組織已經初步修復完畢,仍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雖然症狀幾乎已經消失,活動也近乎正常,但組織的重塑還是在默默的進行中。在重塑期時,應該持續、漸進的訓練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平衡能力,給予組織適度刺激、促進恢復,並在身體、心理都準備好的時候回到賽場。
關於運動傷害的定義,李育豪醫師再次重申提到「跟運動有關的傷害,不管是比賽的時候造成的急性傷害,或是長期訓練反覆累積下來的慢性傷害,都是屬於運動傷害的一部分。」同時也叮嚀選手務必記得運動傷害的復健原則,因為這些都與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機轉息息相關。選手若能了解組織復原的過程,知道自己的傷勢處於何種階段,除了更知道如何面對受傷之外,心理上也比較能避免因不確定感造成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