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 守護兒少弱勢者安全

近來兒童受虐案件頻傳,引起社會大眾關注。依衛福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臺兒虐通報案件共計73,973起,而2020年自一月至六月,全國113專線之兒少保護通報量已經超過4,500通,平均每月接獲通報至少750起。兒虐不僅造成受虐兒童的身心受創,科學證據也顯示,受虐經驗也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發展與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

7227
兒虐不僅造成受虐兒童的身心受創,科學證據也顯示,受虐經驗也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發展與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示意圖:截自pexels

桃園療養院表示,在教育與民眾宣導的努力下,民眾對於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防範已有基本概念,涵蓋校園、家庭、社政與醫療的辨識,通報與治療處遇體系也日漸完整。然而,一般民眾對兒虐的理解多著重在於肢體虐待、過度體罰、性猥褻與侵害等事件,其他較不易辨識的兒虐形式如:精神虐待、疏忽、忽略,乃至更為少見的 「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等,也值得大眾與醫療從業人員關注。

1581
兒虐不僅造成受虐兒童的身心受創,科學證據也顯示,受虐經驗也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發展與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示意圖:截自pexels

桃園療養院指出,日前媒體報導一位日本母親餵食住院中孩子鮮血,造成孩子吐血假象,據了解該女疑似罹患「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之精神疾病,已接受相關調查。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許元彰醫師指出,「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是一個少見的精神疾病,但在本國的臨床醫療服務中也偶會發現。這是一種不易判定與辨識的兒虐形式,患者常為家庭中之照顧者,透過杜撰或製造被照顧者的的症狀,安排一系列的檢查與治療,外人看來,患者可能是辛苦且盡責的照顧者,卻可能讓被照顧者暴露在健康與安全的威脅中,若受虐者是無自主能力的嬰幼兒或其他弱勢族群,面臨的風險更高。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國平另外表示,此疾病成因不明,患者可能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但目前普遍認為,透過在擔任照顧者的過程中得到被需要及被肯定的感受,是導致患者出現此行為的重要因素,但這種以愛為名的行為,卻可能對被照顧者造成重大危害。一般若發現兒少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或就醫行為,或是在特定照顧者陪伴時才出現相關問題,就必須提高警覺。

20209141017 19 1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國平。圖:桃療提供

李國平強調,治療上,受虐者與施虐者雙方都需要介入與治療,以關懷取代責難,強化治療同盟。除了適當的隔離雙方以確保受虐者的安全外,了解罹患「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的施虐者的成因並安排相關治療也極為重要,除了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外,透過重塑自我價值,調整生活方式與改善伴侶關係等過程,亦有助於改善患者對被需求感與被肯定感的過度需求,而減少相關行為的發生,以守護兒少或弱勢須被照顧者的安全。桃園電子報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