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洛瑞先生,你的畫作有種簡樸純真,不靠臨摹,沒有矯揉造作,一切都透過純粹的情感來傳達……」
電影中,一封來自倫敦某家藝廊的信,給了洛瑞(L.S Lowry)極大的鼓舞,他的畫作終於有機會在倫敦展出,對於從事收租員工作的他,有人肯定他的畫作,是何等開心的事。但是,當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與相依為命的母親分享這個訊息時,得到的是比潑冷水還要無情的反應。
《洛瑞&火柴男人》,英文片名是 Mrs. Lowry& Son,洛瑞夫人與兒子,或許更貼近影片內涵。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主人翁L.S Lowry是二十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國民畫家之一。查詢維基百科,你會知道,他曾多次拒絕英國頒予的榮譽勳章,包括爵士頭銜。在他人生好不容易得到種種輝煌成就時,他卻說:「一旦母親死了,似乎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看完電影,你會知道,這不是母慈子孝的故事,甚至在觀影過程裡,你會忍不住嘆氣,這是何等自私的母親!為何會有這樣的母親?
Mrs. Lowry,洛瑞夫人,因先生負債,全家遷徙到潘多博里,離開原先象徵上流生活的維多利亞公園一帶,屈居在勞工階級的生活圈,不再有成蔭的綠樹,只有灰僕僕的街道與冒著濃煙的紡織工廠,更要命的是,「在這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什麼人都可能做壞事。」
明明跨過街角便是工廠區域,卻對勞工階級極度鄙夷,無論如何,每天等兒子下了班端來托盤,托盤上擺放著以精美瓷器盛裝的下午茶,就這樣,她宣示著自己的高人一等,在自己的房間裡,守著優雅、精緻、富有美感的生活。
但美是什麼?瞧不起勞工階級,怎麼可能看得上兒子以工廠下班的人們為題材所畫的畫呢?房間內許多器物,燭台、燈飾、瓷器、蕾絲窗簾,還收藏了不少骨董時鐘,洛瑞夫人孤傲地保持著中產階級對生活細節的講究,堅信自己出生地區超脫世俗,而潘多伯里的人們懶得要命,他們沒錢,沒錢是丟臉的。
洛瑞承繼著父親對母親的包容,父親在世時明明早已入不敷出,還是盡量滿足她,讓她開心。同樣地,洛瑞說:「我希望你能快樂,媽。」媽媽笑他,要他別太多愁善感,卻從來吝惜給予讚美,對於他生活唯一寄託的畫,總是毫不留情的批評。
「這些骯髒的工業景象,根本沒人買!」並不是擔心他的畫畫事業不順暢,她就是不願意欣賞,在乎的只是自己,毫不掩飾自己對生活的失望、對丈夫與兒子的不滿意,雖然盡可能保持富有教養的上流人們該有的優雅語調,但言詞卻犀利傷人。「你覺得美的事別人都不以為然」,「美在哪裡?」「沒人想看的工業景象,為了我換個嗜好吧。」「你永遠都不會成為藝術家。」
洛瑞用一種淒婉的語氣問:「那我是什麼?」母親回答:「從你出生那一刻起,我就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洛瑞出生是為了什麼?他為何出生?我也不知道……」
影片裡,洛瑞曾有的最激烈的反抗是把畫作從閣樓往下摔,把畫作丟到屋外,準備一把火燒了,但最後還是抱了回來。他始終盡其可能地順從著母親。
有次,因為在公用電話亭打了通電話,回到家時,母親說:「你遲到至少十分鐘,我都擔心了,你去幹嘛了?」洛瑞顧左右而言他,說:「壁爐裡的火焰,搖曳顫動,就像蛾的翅膀。」母親說:「你觀察真敏銳,真不知道你是遺傳誰,絕對不是我。」隨即關切的是:「你絕對不會離開我,是吧?你保證。」「我保證。」「那真好。畢竟沒有女人會要你。」
這樣令人不忍的對話,獲得的不是洛瑞的反抗,洛瑞除了對畫畫有自己的堅持,除此之外,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洛瑞活成了他媽媽想要的樣子,一生中沒有過任何女人,人生職志似乎只為了努力滿足媽媽在小小房間裡維持著中產階級精緻講究的生活。
該說,慶幸畫畫成了他人生的出口嗎?
影片中,我們聽見洛瑞說:「我看見光線和氛圍,在最荒涼的地方,鐵道拱門,石造牆。在我眼裡,一切都很美。只要睜大眼睛仔細看,觀察一切……」
對母親而言,維多利亞公園和潘多伯里象徵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生活品味。但是對洛瑞而言,「在這裡我看到了阿克米紡紗公司的工廠……巨大的黑色框架,由一排排黃色燈光的窗戶組成,矗立在悲傷、潮濕的午後天空的映襯下。」這一切都讓他沉迷其中。
一如影片開始,是洛瑞對著鏡頭說:「我看到什麼,就畫什麼,我有什麼感覺就畫什麼,我是個畫畫的人,如此而已,別無其他。」他說,「我不是藝術家,就是個畫畫的人。」而在拒絕被授予騎士爵位時,他表示:「我一生都強烈的反對任何區分社會地位的形式。」
奉母至孝的他,透過畫筆,跨越了母親的狹隘世界,活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生命!
作者:淺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