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兩岸經濟與地緣政治 賴清德的艱鉅挑戰

 

在這次大選中,賴清德成功當選,使民進黨連任三屆。賴清德在當選後隨即強調「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是他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然而,雖然民進黨在選舉中勝出,但在立法院未能獨自贏得半數席位,國民黨成為第一大黨。這種變動的立法院格局可能影響未來政治合作和政策制訂。

儘管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高達35.4%,現任蔡英文政府積極推動「擺脫對中國依賴」政策,這是受到中國經濟威脅不斷升級的影響。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摩擦升溫和兩岸經濟關係幾近決裂的情況下,台灣政府堅持強硬立場,強調「擺脫對中國依賴」的重要性,同時加強與美國、日本、澳洲等友好國家的經濟聯繫。

台資企業普遍認為有必要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其中25.7%已經將生產或採購的部分轉移到其他地方,33.2%正在考慮轉移,以東南亞(63.1%)和包括日本在內的東北亞(19.5%)為主。企業在地緣政治風險下的應對策略變得至關重要,隨著台灣政府推動「擺脫對中國依賴」政策,需進一步評估供應鏈和產業佈局以因應潛在的地緣政治變動。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SSTA)是台灣內政中的爭議焦點,涉及台灣和中國經濟交流的重要議題。該協議最初是2010年馬英九政府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一部分,2011年展開談判。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反對理由包括對協議經濟利益的懷疑、對中國影響力增強的擔憂以及談判不透明和非民主性。該學運導致馬政府中斷談判,但2024年選舉後,有關協議的討論再度升溫。國民黨支持重新啟動與中國的經濟對話,而民眾黨的柯文哲雖曾反對談判不透明,卻不反對協議本身。因此,《CSSTA》仍是台灣政治中一個具爭議的議題,反映出在台灣與中國經濟關係方面存在不同政黨和觀點的分歧。

2024年選舉呈現兩岸關係新動向。賴清德的當選不僅使民進黨連任三屆,更反映台灣對中國關係的態度變化。根據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的2023調查,62.8%視自己為「台灣人」,30.5%同時認同「台灣人」和「中國人」。這顯示台灣社會身份認同傾向有所調整。

選舉結果顯示中國影響力未達預期。中國試圖通過經濟和虛假訊息影響台灣,但遭到台灣社會拒絕。然而,預期兩岸關係是否可能走向和解及恢復對話,有待觀察。

美國在兩岸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可能影響對台政策。川普政府的再次成立可能將對台支持納入貿易談判,但支持受到地緣政治和區域穩定考量。蔡英文主張現狀維持,美國需在支持台灣同時避免引發更大問題。

地緣政治風險和美台關係的複雜性使美國需謹慎平衡,避免擾亂美中關係。對台灣而言,必須保持與美國的緊密聯繫,同時理解美國的整體外交考慮。在這複雜情境下,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直接影響台灣未來地緣政治和外交。

國內企業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的新挑戰。風險的升高可能影響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和商業運作,包括潛在的貿易限制、關稅調整和區域安全。為因應這個局勢的變動,國內企業應積極了解自身地緣政治風險,透過情境規劃提前制訂應對策略。

國內企業亦應密切關注地緣政治事件的動態變化,隨時調整戰略和業務模式。建立靈活的供應鏈和多元化的市場開拓策略,降低在單一地區風險下的損失。

總的來說,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台灣對中國統一的意願減弱,強調「台灣人」身份。同時,中國推動和平統一遭受阻力,未能影響台灣選舉。預期兩岸關係是否可能走向和解及恢復對話,尚待觀察。對國內企業而言,在充滿挑戰的地緣政治環境,具預見性和應變能力變得尤為重要。透過深入瞭解地緣政治風險、實施情境規劃和不斷調整業務策略,企業可更好因應全球商業環境的變化。

獨家報導 蔡鎤銘/評論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淡江大學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召集人、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任委員)


更多《獨家報導》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