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中國電動車凸歸世界 節能減碳說到做到

日前傳出裕隆集團有意代理比亞迪、奇瑞等大陸兩大電動車品牌進入台灣,網路輿論隨即出現「血洗台灣」之類聳動的說法。不過裕隆已發表聲明否認,車輛公會也表示,目前台灣官方政策是規定汽車整車、底盤及少數幾項零組件貨品禁止從中國大陸進口。短期內要在台灣街頭上看到大陸電動車的奔馳身影,恐怕還是僅止於想像。

圖/擷取自網路
圖/擷取自網路

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開打以來,中國大陸為了突破美國技術「卡脖子」的困境,面臨了「彎道超車」還是要「改道超車」的選擇。電動車的快速發展,說明大陸「改道超車」的成功。今(2024)年1月中國汽車出口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而且都是電動車;大陸電動車在歐洲市佔率,也從2020年的1.1%,飆升到2023年1至7月的5.6%。可以宣告,全球電動車「中國時代」已經來臨。

大陸電動車發展的突發猛進,主要有兩大意義:一是電動能源足夠普遍,二是生產技術臻於成熟。筆者去(2023)年6月從香港到深圳參觀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一入關深圳,排隊待客的出租車(計程車)清一色都是電動車。後來幾個月的時間,到訪南京、福州、廣州等地,無論是出租車或網約車,也都是以電動車為主。

圖/擷取自網路
圖/擷取自網路

在與出租車師傅(司機)閒聊過程中得知,大陸政府有意識、有計劃地補助出租車全面從汽油車汰換為電動車。而且對於大部分跑短途的出租車來說,充一個晚上的電,隔天即可做一天生意,需要付的充電費也遠低於現在的油價。

同年7月,赴南京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主辦單位特意安排參觀了長安汽車位在南京的電動車總裝車間,生產線的高度自動化,令人印象極其深刻。還記得車間裡掛著兩幅紅布條:一是「一定要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另一是「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說明了中國大陸在電動車研發生產攻關的雄心壯志。

 
           
圖/擷取自網路
圖/擷取自網路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電動車穩定量產並取代汽油車,其重要意義還是在於民生層面。大陸電動車品牌的普及,令民眾得以用更低的價格購入四輪代步車,同時還能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政策口號做出實際的貢獻。

回頭看我們所處的台灣,官方在電動車項目投入的資源與精力,最後也只足以支撐起一家Gogoro電動機車品牌。在電動汽車方面,民眾能選擇的有限,而且都是歐美高價品牌,荷包厚度不夠還開不起電動車;更關鍵的是,電動車充電樁在台灣就像日本製造的壓縮機一樣稀少,各個社區設立充電樁的規範亦落差很大。

政府不斷宣稱要在2050年做到淨零排放,光是看看今日電動車的佔比,大概就能預想這又是一張赤裸裸的空頭支票。至於台灣自我隔絕於電動車的「中國時代」,一來是因為政策上的落後,二來是為了保護眼前的既得利益者,三來則是眾所周知的意識形態理由:抗中愛台,從而使得台灣的汽車與能源產業轉型停滯不前,甚至不知道站在全球浪尖上的正是中國大陸。

圖/擷取自網路
圖/擷取自網路

類似的故事對台灣來說並不陌生。當智慧型手機誕生量產之初,台灣人人皆曰大陸品牌「不行」,當時幾乎沒有人想到小米、OPPO、傳音(TECNO、itel、Infinix)等大陸品牌,有朝一日會與蘋果、三星匹敵競逐全球市場。更不會有人預料到,在美國制裁封鎖之下,華為有一天會靠著一支Mate 60 Pro殺出血路。

事實上,台北市在街道上經常可見的電動低地板公車,不少都是台灣代理商進口大陸比亞迪的組件,在台灣自製自組。這多少可以說明,台灣在電動車轉型之路上,或許已難以與中國大陸品牌「脫鉤」。

而台灣民眾相當在意空氣品質與PM2.5等污染問題,肺癌又長期在十大死因霸榜,體現了電動車與能源轉型在台灣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倘若台灣無法在意識形態上自我解放,重新看待電動車「中國時代」來臨的事實,且在供應鏈上與大陸品牌共踢「世界盃」,甚至是積極鬆綁政策、引進大陸新能源車品牌,那麼台灣無論是民眾的購車能力,抑或是產業的競爭力,又或是空氣品質的改善,可能只會是越來越自我邊緣化。

獨家報導 張鈞凱/評論

(《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廣州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