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9日 星期日

副刊/神戶遊逛

神戶之名源於生田神社,坐倚六甲山,面對瀨戶內海。大阪灣風平浪靜,水深域廣,自古即是京都、大阪的外港。
隨著1854年「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與美國、英國、法國、荷蘭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1868年,橫濱、兵庫(神戶)、函館相繼開港。大正及昭和初期,神戶和倫敦、紐約、漢堡並列為世界四大海運市場,因此,神戶最具盛名的是海港、通商異國情調和神戶牛。

0209生田神社 0
位於市中心的地標具象徵性的生田神社。圖:陳嘉英提供

自大阪搭車不到半小時就抵達三之宮站,完全沒做功課的狀態下,走的是複製前人經驗的路線。先往北野山坡上找外國人居住的洋樓,接著往開放外國人自治的舊居留地、中華街南京町,最後匆匆瞥眼神戶港,完成遊逛神戶的初體驗。

出車站即是一條龍式的餐廳,夜市風格的食物看板霸氣地在店前擺出捨我其誰的架勢,海派而豪邁。錯落些西餐廳,以鋪陳門前座椅、刀叉高腳杯作為洋式風格的標誌。

位於市中心的地標具象徵性的生田神社,正逢「七五三詣」,許多家庭抱著新生兒,牽著萌娃,來此參拜保護神。小男孩穿上正式的袴服,小女孩穿的是振袖和服,在此舉行祈福儀式。場面如婚慶,攝影師忙著拍全家福,捕捉參拜、進入長大的禮儀。
這禮俗源自平安時代醫學未開,而有七歲前孩子是上帝之子的說法,非但初生嬰兒要來寺廟祈求平安長大,更以服裝象徵過程,如三歲「髮沖之儀」,五歲「袴儀」,七歲「未見」。

想來孩子長大的過程充滿變數,父母心如懸絲,因此需要神佛超能力的庇佑,化解無常,以各種儀式傳遞與接收神的恩典。台灣「做十六歲」祭拜織女後,由七娘媽亭下匍匐鑽過去,象徵已由少年轉為成人的儀式即是如此。

0209穿正式禮服的小女孩 0
生田神社「七五三詣」祈福活動,穿正式禮服的小女孩。圖:陳嘉英提供

神戶港開放後,湊川以西的兵庫是日本人居住的舊市區,湊川以東的海岸通,即今日舊居留地,闢為外國人自治區。就像上海租借地、中山北路、天母,歐美人湧入帶來西方文化,俱樂部、教堂、高爾夫球場、爵士樂、咖啡廳、英國茶⋯⋯在這裏如彩色汽球飄逸奇異的光彩。

大風災、大地震、太平洋戰爭空襲,讓這些異國風情毀於一旦。復原新建的高樓大廈干雲蔽日,間間洋派貴氣,文藝復興巴洛克元素與現代結合的風格在流暢間帶著古典藝術的氣息。

厚實的建材如磐石,泛紅的行道樹、知名品牌的旗艦店、艷美搶眼的櫥窗,把這營造成濃濃的香榭氣味。
山麓上的異人通則如別墅區,躲過災禍而保存下來的明治到大正時期洋館建築,間間有特色,戶戶有巧思。聖誕老公公爬上窗、坐在陽台,垂吊在牆壁上,帶背包的貓咪在門角等著進去、「風見雞之館」前有三座水手吹樂器的銅雕像⋯⋯這些有趣的小物件,讓整個空間充滿輕鬆有趣的歡樂氣味。

0209風見雞之館樂器 0
風見雞之館前水手吹樂器的銅雕像。圖:陳嘉英提供

法國文藝復興風、英國鄉村風、維多利亞式、都鐸式⋯,一改日式陰翳的木色、遮掩幽謐的氣味,而以大白格子五角窗、拱門平台、繁色鑲邊的開放花園,展現明朗自我的意識,既是歐美居異地複製習慣環境的情感投射,也是大正浪漫的起點。
自東洋最大的貿易港口神戶,與遠方珍異一起流入,神戶的富商接受了第一手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上流階級以交際舞會、服裝建築作為與西方接軌的象徵,歐美國家的現代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也由此傳播到日本各地。竹久夢二筆下穿套裝、戴毛呢帽、手套的女子,和辰野圭吾設計的紅磚洋樓都始於神戶港流入的文化輸入。

0209南京街門坊 0
南京街門坊。圖:陳嘉英提供

開港後,居住在長崎的中國人眼明手快即刻遷居神戶,一年之間便呼朋引伴邀結鄉親五百人。落腳之後立馬發揮華僑苦幹實做,以剪刀、菜刀、剃刀三把刀做家鄉料理、理髮洗衣這類技術活;至於喝過洋墨水、公關靈活者則穿梭於銀行買辦、海關海運,充當中國與各國貿易中間人。

就這麼從推車沿街叫賣到小攤小舖,逐漸發家繼業,數代相傳開枝展葉把生意做大成商號和國際貿易,繼而以祖籍為紐帶組織同鄉會、組織公會、成立中華同文學校,讓下一代的孩子也能浸淫於中國文化。
由於清朝與日本未與日本締約,華人只能以洋人幫傭、隨從身分來到神戶,居住在離海岸遠點的榮町通、元町通,此地之所以稱「南京町」,乃因最初這批華僑多來自南京之故。街名分別是南京東、西、南、北路;三座牌坊上寫的是長安門、西安門、海寧門,中間縱橫交錯的巷弄取名為澳門街,珠海街,中山街,長城街,香港街,九龍街,長春街等。這有如台北地名反映中國地圖,顯現移民思鄉與不忘本的情志,也可想見自清朝到民國再至內戰的時代變局中,倉皇於空間移動的抉擇與命運。

0209華僑總會 0
華僑總會。圖:陳嘉英提供

華僑歷史博物館裡敘述革命事業慷慨解囊,國父、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的書信、演講照片。從居住日本的中國人數字、省籍統計圖表,可見來自閩南、浙江最多,居住神戶華人奪冠。 在此落地生根的歷史卻很長,異地生活全靠相互扶持 ,國家有難也深受侵凌,日本侵華時期,旅日華人被監視、被審問致死,有些則在空襲中死亡。太平洋戰爭時,無數華人被俘虜當碼頭工人、造船苦役。這血跡斑斑的移民史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這條中華街並不長,大紅招牌門戶,喜氣而熱鬧,賣的食物大同小異,粽子、肉包,春捲皮夾烤鴨最受歡迎。屬於中國而又日式化的美食,就如京都錦市場,是各地觀光客來神戶必到之處,回首滄桑,如今康樂平安歲月多麼美好。

0209時時刻刻以中國火紅年氣迎賓的南京町 0
時時刻刻以中國火紅年氣迎賓的南京町。圖:陳嘉英提供

不過,在歡愉熱鬧裡古色古香的店門背後,隱約可窺見大時代歷史篇章裡的小人物發家奮鬥史。1989廣東來設店的廣記商行,以道地的中國食材、各省各地個口味的調味料、中華甜點、剪紙、紅布簾等日常雜貨,圓了鄉愁的殘夢。泛黃的照片下,記錄著老祥記, 1910年由浙江來日本,初於橫濱中華街,與日本女結婚後移神戶,開了日本最早的豬肉包專賣店。任誰也想不到一籠籠手工做的包子,竟成了中華街上響叮噹的百年必打卡店。白色紙袋上以朱紅漢字寫著大正4年「元祖 豚饅頭」,與對門的姊妹店曹家包子館,每天被捧在朝聖者的手掌心,近兩萬個米你版的天津肉包子就這麼流入五湖四海的記憶。

吃了神戶六甲牧場冰淇淋、在風見雞本舖買了起司蛋糕、布丁、小餅乾當伴手禮,也從神戶灣碼頭遠望摩天輪、港塔,今後,神戶不再是地名,而是有張記憶的地圖在心底。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等。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