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沒有臉歪無力」竟確診腦中風!聯新國際醫:少見但情況危急

日前72歲資深藝人廖峻在家中被發現癱軟床上意識不清,緊急送醫後經判定是腦溢血,目前在加護護病房治療中,由於是第3度中風,病情讓人擔憂。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景益表示,在急性中風類型中,「出血型」腦中風,如腦溢血,約占兩成,主要是「阻塞型」缺血性中風。不論哪種類型,中風治療的首要原則都是「分秒必爭」,儘快診斷並處理,才能降低腦細胞損傷、提升存活率與預後。近期一位61歲女性病患,上午由於右耳耳鳴以及下午下肢水腫狀況分別到門診就醫,晚餐期間因噎到後出現頭暈、嘔吐,緊急送往急診室後,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縱然不是臉歪無力的典型中風表現,醫療團隊仍決定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掃描血管影像,影像檢查結果顯示腦部有血栓,急診醫師會同神經內科醫生,確診為少見的基底動脈阻塞相關後循環急性腦中風,情況危急。

g5g45w scaled
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景益。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王景益說,由於患者曾因主動脈剝離植入心臟支架,導致傳統取栓途徑受限。王景益決定改從手臂肱動脈展開治療,並協調麻醉團隊,迅速進行取栓手術。手術過程中,取栓團隊在半小時內透過抽吸導管及支架取栓器,成功取出一條約4毫米的血栓,使病患血流恢復暢通。病患術後意識清楚,語言能力恢復正常,但短暫缺血仍影響到小腦平衡,後續由復健科協助進行肢體復健。

03基底動脈阻塞到打通 0
基底動脈阻塞到打通。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王景益說明,人的血管組成主要有動脈、靜脈和微血管,這些地方都可能產生血栓。血栓是指在血管內出現的血液凝塊,當血管因為凝血機制有問題、血流異常或血管內皮受損時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腦血管被血栓、血塊堵塞,造成血液流不過去,腦組織就會缺血缺氧,導致腦細胞死亡,這些傷害常常難以復原,所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重點就在「如何搶在黃金時間內疏通血管」。

04主動脈支架阻擋取圈路線 0
主動脈支架與線圈阻擋傳統取栓路線,改從肱動脈進行治療。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王景益提到,為爭取時間,聯新國際醫院啟動「桃竹苗腦中風區域聯防」,建立跨院轉診與取栓治療高效應變機制。透過事前聯繫,讓取栓醫師跟麻醉師快速組成團隊提前因應與規劃,讓取栓治療從抵達急診到取栓時間,在2025年第一季的平均取栓時間僅59分鐘,較2022年的106分鐘減少47分鐘,有效降低腦細胞壞死的風險,提高病患的存活率與預後品質。

取栓僅是治療的第一步。王景益表示,從住院開始,醫療團隊會針對患者狀況,整合復健科、中醫及營養師資源,透過肢體訓練、針灸及飲食管理,幫助患者恢復行動力。同時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協助患者重回日常生活軌道。

王景益提到,過往的治療方式僅能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且成功打通血管的機率約20%。但近年來,透過取栓手術,發病24小時內,仍有機會將血栓直接移除,大幅減少腦細胞損傷的機會。他並強調,預防腦中風比治療更重要,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吸菸等都是主要危險因子,因此民眾應藉由控制血壓、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以及戒菸來降低血管病變的風險。透過醫療科技與高效急救機制,腦中風的治療效果顯著提升,唯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遠離中風威脅。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