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南的認識有如拼圖,在完全沒有方位感之下,以不同時間走一段段不同的路,於心裡一點一滴畫出步履丈量的空間座標。
這張地圖初時並未標記街名,而是像水墨一般,一層層加疊上探索的驚奇發現、重溫的情感記憶。無法預知這張碑帖式的地圖會延伸到哪裡,也不預設它將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表面上是我以意識來操作,其實就像玩碟仙,走著走著不受控制地被這張地圖所牽引。

那是因為很多時候,雖然也曾按圖索驥巡訪盛名遠播的古蹟,跟著報導鑽入觀光客踩點的美食店家,或跟著在地人的記憶,沉浸於尋常而又不尋常的台南人日常。但大部分全憑著感覺穿街走巷,有時候是邂逅的貓帶我走它的路,有時候是被某家小店某個招牌某間迷人的房子喚走了魂,跟著游入一條小路,或者因為一對門聯,一處古意氛圍,一本台南作家的傳奇,忘路之遠近,而聽了一段段盤根糾結的家族史。
就像抽到不同籤,每回聽到的故事、遇見的人事物景,兀自訴說著月白風情的因緣與大空大破無沾染無罣礙的觸機。相同的是老街上的老店老手藝老師傅,老巷間的老木門老窗花老牆瓦,老廟前的老樹老石雕老人,老碼頭旁的老魚市老洋行老樹屋,那台南四百年滲入骨子裡的老味道,含蓄而靜美。
台南的老,是老派作風的慢活,依循大戶人家富貴家底的禮儀規矩,表述永恆的真善美。紅塵繁華過眼而逝,木色淡去,花香依舊。隨時隨地一轉身便是百年,深巷裡擦身而過的殘牆碎瓦破甕,散發出的不是腐巧衰敗的氣味,而是一種在時間裡悠悠然的優雅姿態,以歲月烘焙歷史的人文底蘊。

今天補上地圖的是以開山路三巷為核心,沿著枋溪(當時稱「溝仔底」)而形成街坊聚落的「清水寺街」。此巷顯然因六合境清水寺而得名,日治時期稱為「清水町」。原本主祀清水祖師的清水寺,相傳因清乾隆年間大雨後,溝仔底漂來一塊形似觀音的古木,經雕刻為觀音供奉寺中,因此俗稱「水流觀音街」。
位居府城中心的這條街道,鄰近林百貨、文學館、孔廟、赤嵌樓、武廟、大天后宮等,與「總爺老街」、「安平老街」經荷蘭、鄭氏、明清、日治建設發展,成為當時商業繁盛的住商區,各自擁有傳奇的廟宇庇佑和顯靈的傳奇。清水寺前的百年古井,曾是清水祖師指示「汲井水可解」,而解救府城鬧瘟疫時百姓免除疫病之苦,而有「平安井」之稱。現雖封井,但不可思議的是井邊幫浦,地下水位完全沒有下降,且清澈沁涼。

至於「清水寺六合境」,乃以延平郡王祠前身開山王廟(日治時為開山神社)為中心,附近六所廟宇聯合的民防組織。由此可見台南民俗裡的廟宇,兼具家鄉記憶與實質上的護境佑平安,是以不僅廟會禮儀盛大隆重,更藉遶境進香宣示轄區。
日治時期沿溪而築起的街屋,中為門、兩側為窗,上有木造陽臺及欄杆,據說是清水寺的產權,因政府規畫為歷史古蹟,勢必無法收回,故人去樓空,任其荒蕪。鐵窗上留著原居住者裝飾的小玩意,凝視寂寞的天空,無言無語又似有千言萬語。
在台南,總有深藏不露等你路過驚奇的孵夢人。譬如譬如閒晃開山路、城隍街、民權路,遇見兩個女孩創業大轉彎,捨棄英文老師、銀行、長照工作,租下二層老屋,漆上湖綠藍,準備以糕點咖啡簡餐開啟新的人生。又或者以爬藤包裹木樓房,二十多年守護彩繪、木刻、很骨董燙髮器的洗頭店;創立於1970年的「阿美嬤紅茶奶」復刻外婆所經營的柑仔店熱賣商品,是到台南必喝的古早味;店前的老奶奶、架上的古早小零嘴和收集的日治招牌公仔,更成為拍照打卡景點。
他如清雅而有京都味的「綠町宇治抹茶」、眾人同聚吃簡餐的「小客廳」、花葉扶疏的「音樂廚房」、家裡是布店,以兩條橡皮筋將邊角料做成晴天娃娃的「沾醬炸雞店」,還有門庭若市的修眉毛店、傳承四代的「河洛印章店」…..,讓你在每個轉角都遇見動人的風景,聽見撥弄心弦的歌。

鄰近市政府(今台灣文學館)的民權路一段,幾乎全是與廟宇有關的店家,佛衣佛帽佛像神桌神龕神燈,建醮用的紙紮金紙,信手拈來便是一大串響叮噹的名號。但細數十四家佛具店鋪,最老的不過四十多年,遠遠比不上傳承六代的「振發茶行」和「左藤紙藝薪傳」。
遠在1860年,民權路上最早豎起招牌的是「清隆帆布店」和對街的「振發茶行」。
「清隆帆布店」緣起於從日本批發貨品至各地販賣,而打下家業根基。隨著光復,日本人遣返與通貨膨脹,轉而製作學生帽、晴雨帽與書包等帆布商品,店內招牌即是祖輩所揮寫。第四代十個孩子分散,走向法醫政商之途,得時機之運坐擁附近大片房產。傳承老店的五代呂百能、呂全福兄弟,守著看來不起眼的門面, 和很老很老的縫紉機,在日與夜之間踩踏出一個個可以用一輩子的帆布袋。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