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位時代育兒風氣日益傾向3C依賴,2025明日閱讀周今(4)日正式啟動,倡議以家校共讀取代手機育兒,讓紙本閱讀成為孩子學習力的起點。此活動由國立中央大學、中華明日閱讀協會、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共同主辦,閱讀周首場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集結北區多縣市教師與圖書館夥伴深入交流閱讀實踐。

教育局長劉仲成表示,「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石。」他指出,唯有家校共讀、親子共學,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遠離螢幕依賴,重拾專注力與思考力。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讓更多家庭重視陪伴與閱讀,也讓每一位孩子從閱讀中開展自己的無限未來。

上午場由南勢國小校長許志豪主持開場,邀請中央大學教授廖長彥以「從故事到日常」為題演講,強調親師攜手的重要性。中壢與桃園分館主任亦分享「教育部閱讀推手獎推動案例分享」,展現圖書館與學校攜手推動閱讀的行動力。
下午場聚焦教師教學現場實踐,包含雙語繪本與國際筆友計畫、幼兒與家庭閱讀經驗、MSSR自主閱讀模式,以及識字教育結合數學素養等創新教案,展現閱讀跨語言、跨年齡、跨領域的多元發展樣貌。壓軸綜合座談則探討數位資源與素養閱讀的整合,為活動劃下具啟發性的句點。
「明日閱讀」運動已深耕十餘年,全台超過2100所中小學參與,近年更向下扎根幼兒園並推動「明日英文閱讀」,強調「身教、興趣、習慣」三核心,透過親師生共讀模式培養孩子紙本閱讀習慣。
國立中央大學國家講座教授陳德懷指出,「讓手機成為育兒工具,是現代孩子面臨的最大風險。」他強調紙本閱讀能有效提升專注力、深化理解與記憶,是面對AI浪潮不可或缺的能力基礎。廖長彥則呼籲,科技無法取代父母陪伴,學校應成為家庭閱讀習慣的發動引擎,協助孩子擺脫注意力破碎、成癮與睡眠障礙等螢幕風險。
2025明日閱讀周以「閱讀開一扇窗,照亮孩子未來路」為願景,期盼閱讀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從幼兒擴展至成人,落實全民終身閱讀與終身學習,迎戰AI時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