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桃論|能源不能淪為政治信仰 戰略缺口才是台灣真正風險

 

1178236
位於屏東恆春鎮南灣里核三廠。圖:資料照

颱風過境,吹落的不只是光電板,也吹出能源政策的盲點。桃園市長張善政近日在臉書上的提醒,直指台灣能源結構過度依賴補貼與單一方案的風險,這點值得肯定。他以桃園的案例說明再生能源推動的限制,並提出需加強儲能與市場機制的方向,顯示地方政府其實已感受到中央政策的缺口。能源議題不能再停留在口水戰,而必須回到專業與數據。張善政雖身為藍營百里侯,但他的一席話卻觸動了一個超越政黨的共識:台灣確實需要一套完整的能源戰略。

台灣社會討論能源政策時,往往陷入「非核家園」與「重啟核電」的對立。但問題癥結在於,核電是否安全、是否具備延役條件,這本該是專業與科學的問題,但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簡化為政治信仰,造成正反雙方的對立。當一方把核能視為絕對救命稻草,另一方則視為必須驅逐的魔鬼,政策討論自然難以前進。然而能源不該是價值表態的工具,而是攸關國家生存的基礎設施。任何片面的立場,只會讓我們在颱風、乾旱、或極端用電需求面前顯得更加脆弱。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多次提醒,能源不該被當作意識形態的標籤。他主張,核電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萬靈丹,該延役就延役,該檢測就檢測;再生能源值得投資,但要配合儲能與智慧電網。產業界最在乎的是供電能否穩定、電價能否合理,因為不穩定的電力最後衝擊的就是工廠、就業與國家競爭力。這番話點出了關鍵:能源不是藍綠攻防的籌碼,而是攸關台灣經濟生死的基礎工程。

以桃園為例,市內大潭電廠一座就佔了八成發電量,卻同時帶來空污衝擊。這種高度集中化的能源結構,一旦發生機組跳脫,風險立即放大。若此刻社會仍困在「要不要核電」的二元爭辯,而非思考如何分散風險、提升韌性,就難以回應現實挑戰。核電可以討論,但它應被視為能源組合的一環,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戰場。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否延役核電,台灣都必須同步推進儲能、虛擬電廠與需求管理,否則再多電源也無法解決尖峰壓力。

事實上,能源戰略的本質是平衡三個面向:供電穩定、環境永續與產業需求。過去政府強調「非核」與「綠能」的價值,確實回應了社會對減碳的期待,但若忽略了經濟成長的用電需求,以及未來AI產業推動所需的龐大電力,這樣就會出現戰略落差。張善政點出了 2028 年用電將再增 200 萬瓩,這不是藍綠對錯的問題,而是客觀趨勢。政策若缺乏前瞻規劃,最終代價是產業外移、競爭力流失,甚至國安風險。

國際情勢也讓能源政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歐盟碳關稅(CBAM)已上路,美中科技戰日益加劇,台灣必須兼顧供應鏈減碳與能源自主。若我們持續依賴天然氣進口,遇到地緣政治或運輸中斷,風險極高;若過度補貼光電,卻忽視颱風等環境條件,又會重蹈覆轍。真正的國家戰略,應該同時評估核電延役的可行性、再生能源的在地化模式,以及儲能與智慧電網的投資力度,三者缺一不可。

當前的爭論,很像是社會在「核電信仰」與「綠能信仰」之間擺盪,但實際上台灣需要的不是能源信仰,而是務實的政策規劃。每一度電的成本、每一項設施的韌性、每一分排放的代價,都應攤在檯面上進行精確的比較。若核能延役能過關,需公開透明的安全審查與財務規劃;若光電要持續推進,就必須有完善的退場機制與市場接軌;若燃氣仍是過渡選項,則要設計好儲氣與備援方案,並且要有明確的落日時程。唯有讓政策回到數據與機制,社會才可能形成共識。

能源議題的終點應該是國家戰略而非政黨攻防,張善政的貼文提供了一個契機,童子賢的產業觀點則補上另一塊拼圖:能源必須以理性與科學為本,回應的是產業需求與國家安全。核電不該是信仰,綠能也不是萬靈丹,唯有建立完整而務實的能源組合,台灣才能在颱風與地緣風險中保持穩定。未來二十年,能源戰略將決定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與國際地位,我們必須以國家存續的高度來思考,而不是陷於政治口號的拉扯。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