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署將於2025年9月9日正式升格為「運動部」,目前傳出兩屆羽球奧運金牌國手李洋,有望出任首任部長人選。儘管尚未正式宣布,但媒體報導指出,他主政的可能性極高。若成真,這將是台灣體育官場的新里程碑,也代表「運動員轉行政」的時代或許正在開啟。
政治與形象優勢:李洋不僅是國際賽場的金牌選手,更是台灣首組成功衛冕奧運羽球男雙金牌(2020東京奧運及2024巴黎奧運)組合的一員。他的象徵意義與正面形象,有助提升「運動部」剛上路時的社會能見度,也可能增強政府推動體育相關政策時的公民認可與支持。
專業背景與實戰經驗加值:從運動員到可能的決策者身分轉換,李洋擁有深厚的運動競技以及國際賽場閱歷,對選手訓練、賽制體系乃至選手需求有直觀體會,能夠在政策擬定時提供立場鮮明、貼近實務的建議,對完善選手待遇、訓練體系、國際拓展具有潛在效益。
年輕與創新動能潛藏:若任命成立後最年輕的部長(現年30歲),李洋將帶來相對年輕的領導視角與可能不拘一格的思維方式,有利於推動如數位科技、運動AI等新型態建設。此外,他在國內外既有的影響力,也有助於運動部與社會、企業、媒體形成嶄新連結。
不過,將體育人直接安置部長位置,仍有若干風險與挑戰。
行政經驗不足的潛在挑戰:從運動場上轉向政府部門領導,無疑挑戰行政管理、預算調配、跨部會協調與國際合作等多重專業能力。李洋若未具備相關歷練,將面臨治理效能與政策延續性的考驗。
專業與政治之間的拉扯:作為象徵運動界的代表人物,他或許容易成為「運動代表」的符號,但真正執政時,需在公共資源分配、政策優先順序等方面做出取捨與平衡,可能碰觸政治敏感或利益衝突的現實,需要高度政治敏感度與談判能力。
人才結構可能偏向「明星效應」:若將焦點過度放在明星運動員身上,可能造成行政團隊中專業行政背景人才配置不足。有評論指出,新成立的運動部除應廣納各方專長,也要兼顧行政系統運作效率與組織治理強化。
綜合來看,倘若李洋擔任首任運動部長,他將為台灣體育注入明星光環與實戰視野,可能在形象塑造、選手福祉政策、創新部署方面快速建功。然而,組織成功與否,更仰賴他是否能迅速適應行政角色、學習治理能力,以及所建構的幕僚與專業團隊是否堅實。體育界與政府機構將共同拭目以待這一歷史性轉變,期能在「象徵」與「治理實力」之間找到理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