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27)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聽取教育局、農業局及衛生局「學校午餐精進與安全」專題報告後表示,針對美國關稅政策衝擊,市府相當關心食材來源安全,已責成教育局及相關單位加強規劃與把關,若美國農產品進口關稅政策宣布實施,市府將立即啟動更高頻率的食材稽查機制,嚴格把關校園午餐品質,確保桃園學童吃得安心健康。

張善政提到,免費營養午餐是市府上任以來推動的重要政策之一,至今獲得師生及家長廣泛肯定,自114學年度起,市府因應物價上漲每餐補助增加3元,每生每餐補助上限51元,減輕家長負擔,確保營養午餐政策長期穩定推動。
副市長王明鉅指出,桃園已有逾百所學校設有自設廚房供應營養午餐,未來市府將進一步落實相關輔導與管理機制,確保校園午餐安全無虞。
教育局長劉仲成表示,市府向來嚴格把關校園食材安全問題,目前全市各級學校全面禁用萊豬,優先採用國產在地的「3章1Q」食材,同時禁止基因改造食品,並將相關規範納入學校午餐契約。若業者未依規定使用合格食材,將依約記點並祭出罰則,嚴重者更將終止契約,確保學生午餐品質與食安無虞。
農業局副局長黃玉詩表示,市府除從源頭管理加強監督校園營養午餐供應商與食材來源外,也持續推動食材抽驗,透過質譜儀與生化檢驗等方式進行檢測。同時鼓勵營養午餐供應商使用國產在地食材,以降低食安風險,兼顧減碳與支持本地農業。
教育局表示,桃園全市學校均設有學校午餐供應委員會,定期審查菜單及邀請家長參與食材抽檢,並會同農業局及衛生局訪視260所學校,全面檢視供餐流程。另依《學校衛生法》規定,供餐40班以上午餐學校已配置營養師,目前共有53位營養師投入菜單設計、食材驗收及營養教育推動,為學童飲食安全把關。
農業局表示,為支持在地農業並保障學童食安,市府全面推動校園午餐導入「3章1Q」食材,且推動每月1次桃園在地食材入菜,去(113)年導入黑豬肉、蓮藕、茭白筍等在地特色食材49.02公噸,今年再新增紅藜、櫛瓜、仙草凍等品項,規劃採購達78.87公噸。另積極落實源頭控管,去年共抽驗400件食材,合格率達97.7%,今年截至7月底已抽驗156件,合格率為97.4%,並持續導入質譜儀提升檢驗效率。
衛生局表示,目前桃園共有113家校園自設廚房及14家團膳工廠,為強化食安監管,市府將查核頻率提升為自設廚房1年2次及團膳工廠1年4次,並於寒暑假開學前進行輔導稽查。此外,市府自今年起推出「自主食品衛生電子巡檢」及「食安評價星級評等」,要求業者於每日開工前即時上傳場區環境、從業人員健康狀況、衛生行為及服裝儀容等自主檢查紀錄與照片;後台系統得即時監控並輔導改善,以強化自主管理並提升資訊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