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9月開學,孩子們回到學校上課,結果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又開始找上門?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在台灣相當普遍,而塵螨正是主要元兇。過敏反應除了干擾孩子生活,還可能影響睡眠、課業表現與人際互動。過去針對5至11歲兒童,多使用抗組織胺、鼻噴類固醇等短暫改善症狀,7月23日起,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的適應症範圍擴大,涵蓋該年齡層兒童,讓治療選擇更加多元。
20歲以下國人盛行率達4成 「塵螨」為元兇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姚宗杰醫師指出,國人的過敏類型多為過敏性鼻炎,其中半數以上過敏原是塵螨。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下族群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達37.8%,平均每5人就有2人罹病;也有研究顯示,4成患者於6歲前發病,另3成則在青春期出現症狀。
鼻涕、噴嚏不止讓孩子自卑 還有這些影響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呂克桓醫師進一步說明,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視,但若是感冒通常2至3天就會痊癒,過敏性鼻炎卻會帶來長期的影響。尤其中重度患者常常打噴嚏、流鼻水,要隨身帶著衛生紙,上課也難專心,還可能被同學歧視。孩子晚上難入睡、睡不好、醒來還累,也影響白天的精神和課業表現。
此外,呂克桓理事長表示,過敏性鼻炎常見合併有過敏性結膜炎,孩子眼睛紅癢容易下意識去揉,感染風險將增加,如果太用力造成角膜受傷,還會造成視力減退。不少家長以為孩子不愛吃飯是因為吃了藥,其實可能是鼻塞導致嗅覺變差,孩子聞不到食物香氣、食慾下降,甚至影響發育。姚宗杰理事長則指出,長期口呼吸可能形成暴牙,也成為額外的困擾。
舌下減敏療法「訓練」免疫系統 7月起擴大適應症範圍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王敬瑜醫師分享,以雲林地區為例,夏季悶熱潮濕,適合塵螨生長,讓孩子更易發病,且症狀可能加劇。過去,5至11歲患者多透過抗組織胺、鼻噴類固醇暫時抑制免疫反應,但過敏體質還在,中重度患者仍會反覆發作,外出、旅遊無法用藥也可能復發。
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則是讓患者透過每日服藥,長期接觸少量塵螨萃取物。王敬瑜醫師說明,其原理是藉由重複曝露在過敏原下,訓練免疫系統面對過敏原,逐步增加耐受性,臨床上被視為長期治療選項之一。
今年7月起,衛福部同意擴大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適應症,將5至11歲兒童納入適用範圍。不過,治療前須先經由醫師評估,以及透過血液檢查,確認過敏原為塵蟎才可用藥,治療初期可能有口咽刺痛感、輕微水腫等局部副作用,過程出現任何不適都應主動告知醫師。
及早介入治療、勿信偏方 助孩子重回生活正軌
王敬瑜醫師強調,過敏性鼻炎治療就像跑馬拉松,需要患者長期與醫師配合,才有機會逐步控制疾病。他也提醒,如今治療選擇眾多,家長勿相信坊間偏方,或過度依賴益生菌、防螨寢具,而是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呂克桓理事長也表示,5至11歲是孩子社交互動和生活習慣的重要養成期,及早介入治療控制症狀,也可幫助孩子生活重回正軌。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52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