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父母批評比他人更傷人?心理師親教「這方法」 打破惡性循環

aed66064ee60db85e3f487cc81763290 l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成年後,我們能在職場或社交場合中冷靜應對挑戰,甚至對他人的尖銳評論以幽默化解。然而,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一旦父母開口,情緒卻常被迅速引爆:心跳加快、語氣拔高,甚至脫口而出激烈回應。事後雖然自責,卻不免困惑:「為何偏偏是父母的話如此刺耳?」這種情況在成年子女間相當普遍。

童年經驗留下深層印記 深層期待使情緒更敏感

父母是最早的依附對象,他們的語氣、眼神與評價早已烙印在內心。陳志恆心理師指出,童年時的責備與比較,像是一道道刻痕,雖然隨時間淡化,但並未真正消失。當長大後再聽到相似語氣,舊傷容易被觸發,即使父母本意是關心,仍會被誤解為批評或否定。對子女而言,那不僅是一句話,而是過往傷痕再度被揭開。

陳志恆心理師提到,成年後,即便已經能獨立生活並獲得成就,心底仍渴望父母的支持與認同。對朋友或同事的否定,也許能笑笑帶過;但父母的批評,卻常被視為全盤否定,對自我價值造成巨大衝擊。這顯示出子女對父母的期待依舊深厚,一旦落空,情緒自然更為劇烈。

家庭溝通模式慣性循環 親子拉扯背後焦慮根源

多數家庭長年累積出固定的互動模式。陳志恆心理師解釋,父母習慣用嘮叨或批評來表達關心,子女則以防衛、沉默或反擊回應。當這種模式固化,成員間便難以跳脫。即使在外已建立新的生活,一旦回到父母身邊,舊模式又會自動上演。熟悉的語氣讓子女先緊繃,而父母見到防衛反應又更焦慮,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陳志恆心理師表示,父母的過度擔心,往往反映他們自身的不安全感。他們可能因害怕失控而不斷叮嚀,或將未竟的夢想投射到子女身上。子女則在忠於自我與想要安撫父母間來回拉扯。每次的爭執背後,其實都隱含同一句話:「請理解我,但不要控制我。」這種情感矛盾,容易轉化為焦慮與衝突。

與父母同住放大效應 理解與接納是轉化開始

若僅是偶爾通話,情緒波動大多是片段性的。但若長時間與父母同住,語言與互動成為日常背景音,幾乎沒有喘息空間。陳志恆心理師提到,這種「全天候接觸」會放大原本的敏感點,讓情緒更頻繁被觸動,也使得彼此的衝突更難避免。

面對這樣的困境,單純要求父母沉默或改變並不切實際。即使他們少說話,一些舉動仍可能觸動敏感神經。因而,陳志恆心理師建議,真正的起點是「理解」:之所以容易被勾動,不代表不成熟或不孝,而是因為親子關係承載著特殊重量與歷史。當意識到這一點,便能減少自責與罪惡感。

覺察舊模式 並重新選擇反應

陳志恆心理師指出,重要的是辨認出:這不是討厭父母,而是童年的印痕;不是修養不足,而是因為在乎;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家庭模式的慣性。當下情緒被觸發時,提醒自己「這是舊模式在運轉」,便能在回應前拉開一點距離,選擇不同的方式應對。這種練習能逐漸打破慣性循環。

成年子女與年邁父母的互動,是一場長久的考驗。真正的成熟,不是強迫父母改變,而是透過一次次的互動,學會在情緒波動中安住自我。當我們能以平和的心態與父母相處,就能逐步修復關係,並讓彼此的連結更健康而穩定。

【延伸閱讀】

父母無意的恐慌控制影響孩子深遠 如何修正並改善與親子關係?

孩子問「我從哪裡來」不再用玩笑話帶過    父母可以這樣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43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