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建築延續59年傳統 學生作品展現土地與人文社會關懷

by 責任編輯洪莉棋
02:15
分享這篇新聞:

為了呈現大學五年的學習成果,中原大學建築系108年在台北松山菸廠舉辦畢業展,延續中原建築一貫的社會關懷精神,六十八位畢業生作品有人關注老人長照議題、有人關懷失智症病患,更有許多學生以家鄉環境再造為規劃,希望以建築專業讓故鄉更好。中原建築以五年的時間培育一顆顆關懷社會環境的種子,努力在各處開花結果,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力量。

.JPG

賴俐安以老年生活照護為題,探討如何將都市閒置空間有效結合幼兒照護與銀髮族長照。圖:中原大學提供

有照護失智患者經驗的陳珍順,作品主題是「失智,不失所」,家住中壢的她以荒廢的建興市場大樓結合旁邊的信義國小,透過空間規劃讓失智症患者家庭互助、共享資源,希望用建築專業讓失智症照護社區化、自立化;而賴俐安則以老年生活照護為題,探討如何將都市閒置空間改造成適合日光治療、五感體驗,並且讓幼兒照護與銀髮族長照都可有效結合;老家在台南下營紅厝里的謝喬安,則為整體環境規劃出適合長者安居的健康照護示範基地。

59年優良傳統__學生作品展現土地與人文社會關懷

中原建築延續59年優良傳統 學生作品展現土地與人文社會關懷。圖:中原大學提供

來自馬來西亞的張羨涵以「混居」為題,希望打破集合住宅的既有概念,讓相同格局的高樓住宅透過設計擁有不同可能性。張羨涵表示,在馬六甲有華人、馬來西亞人與印度人,各自生活方式與居住地區都不同。張羨涵說:「我要構建舒適的多元住居空間,讓三族不分你我、混合居住,這才是讓家鄉更好的生活方式。」;而同樣來自大馬的羅銘凱則以吉隆坡茨廠街為規劃,利用建築平台串連重新活化、讓這個移民第一處落腳的地方改頭換面,並規劃咖啡館、書店、旅館、個人工作室等現代化空間,重新賦予老街區新生命。

.JPG

家住中壢的陳珍順以「失智,不失所」為主題,希望以建築專業讓失智症照護社區化、自立化。圖:中原大學提供

在充滿社會關懷的作品中,也不乏極富想像力與創意的設計。王謝程的「劍潭水怪」就是以怪獸哥吉拉為原型,希望用「怪物式建築」喚醒台北人對於「水」的敬畏與恐懼。王謝程表示,每次回家都會經過基隆河,但從車外看到河的時間只有8秒,希望藉由環境共生的都市規劃,讓人與水的關係更緊密、也提醒人們大自然反撲的可怕。

.JPG

來自馬來西亞的羅銘凱要讓吉隆坡茨廠街重新賦予老街區新生命。圖:中原大學提供

籌備本次畢業展覽的學生林瑞旗表示,展覽以「萬時」為名,不僅因為建築系五年總計約一萬小時,透過設計來分享這些點滴。林瑞旗說:「中原建築的一萬小時是我們建築人生的初始,希望未來依然能保有這份熱情與感動!」指導本次畢業設計的21位老師中,助理教授陳宣誠認為,中原建築一直以來都與土地人文、社會關懷有強烈的關連,每一屆學生作品大概有八成都會特別關心如環境生態、人類發展與都市擴張等問題,陳宣誠說:「中原的孩子讓我們看到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如何從建築與都市的大環境中,發現土地與社會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這是中原建築人非常優良的傳統。」

.JPG

謝喬安為故鄉台南下營紅厝里規劃出適合長者安居的健康照護示範基地。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謝明燁表示,中原學生在學習與生活都深受「全人教育」影響,除了專業也重視人文與社會關懷。過往每屆評圖邀請來自國內外如日本、馬來西亞專業師資團隊,這些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原學生特別重視真實的議題,以及對人、社會與土地的關懷,透過設計將建築拉回與「人」的關係。期許每位中原建築人都能將社會關懷精神實踐於專業領域,用設計讓社會、讓世界更美好。

.JPG

張羨涵以「混居」打破集合住宅既有概念,讓相同格局的高樓住宅透過設計擁有不同可能性。圖:中原大學提供

.JPG

來自馬來西亞的張羨涵希望讓馬六甲的華人、馬來西亞人與印度人不分你我、混合居住。圖:中原大學提供

.JPG

王謝程的「劍潭水怪」以怪獸哥吉拉為原型,希望用「怪物式建築」喚醒人對「水」的敬畏與恐懼。圖:中原大學提供

讀者迴響

您可能也會喜歡

Adblock Detected

Please support us by disabling your AdBlocker extension from your browsers for 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