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停也,人所停集,用以安頓歇息;又有頂無牆,以為防盜驛站也。古人以亭入詩者多,擇述如下:
李白:『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歐陽脩:『峰回路轉,有亭翼然。』
宋之問:『亭寒照苦月,隴暗積愁雲。』
文同:『亭上逍遥人,滿身摇水影。』
王十朋:『亭上可率飲,林間宜率吟。』
劉克莊:『魂歸應太息,亭榭遍孤山。』
呂陶:『亭如主人心,中虛見諸外。』
朱熹:『炎蒸無處逃,亭午轉歊赩。』
許尚:『日暮蝦鬚卷,亭中雅燕開。』
宋祁:『亭軒入空碧,極眺煩慮開。』
張堯同:『照得紅亭子,亭亭似美人。』
楊萬里:『日落未落時,亭上來相見。』
陳軒:『閣前橫潏水,亭畔列奇松。』
趙蕃:『亭能招南山,徑亦栽黄菊。』
亭乃中國古典建築構成元素之一,多建於園林、佛寺、廟宇、路旁或花園裡供人休憩、避雨、觀景、乘凉用,面積較小,大多有頂無牆,也是用來點綴園林景觀的一種趣味小品。
建亭選址要從兩方面考量,一是由内向外須好看,二是由外向内要美觀。亭子要建在風景好的地方,使入内休息的人有物可觀,有景可賞,不但要留得住人,同時更要考慮到建亭後,不但有景可觀,同時也能成為可觀之景。
而涼亭之於園林者,或接廊橋,或附壁體,或挨牆垣,或立土丘,或委曲徑以通去來,或隱叢間以分花香,或連樓閣以為抱廈,或臨湖畔以為水榭。
中國園林早已建亭。據《大業雜記》載:隋煬帝廣辟地週二百里為西苑,其中有逍遙亭,八面合成,結構之麗,冠絕今古。”從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中,尚能一窺該時期之亭式。明末計成《園冶》一書中有專節論述亭的形式、構造、選址等。
園亭的量體雖小,形式卻多,園亭之造型主要取決於屋頂形式。中國古建築多是抬梁式或擱檁式的木結構居多,由木柱承重。因此,平面和立面的處理都較為活潑。屋頂的造型、曲面和垂脊線條也可透過人們的審美觀點和視覺需要來確定。這種具有豐富變化的屋頂形制,輕巧空靈的流暢線條,以及因地制宜的建築形式,極適合涼亭『觀景』和『點景』的需要。
亭的形式起初是一種體積不大的四方亭,木構草頂、竹頂或瓦頂,結構簡易。後隨技術水準的提升,逐步發展出多角形(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等)、長方形、圓形、扇形、圭角等形體。在單體建築平面上尋求多變的同時,又在亭與亭的組合,亭與廊、牆、房屋、石壁的結合,以及在建築的立體造型上進行創造,出現了重簷、三重簷、攢尖頂、歇山頂、盝頂、盔頂、捲篷頂、十字頂及各色組合亭等,不一而足。
中國園林極為講究亭的位置經營,在北京頤和園、北海、承德避暑山莊這類皇家園林中,亭多佈置於主要的觀景點和風景點上,或作為主體建築的陪襯。在規模較小的私家園林中,亭常常成為組景的主體和園林藝術的構圖中心。在一些風景勝地,亭則成為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點綴。設計中經常運用『對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創造畫面。而風景點中的『碑亭』,在亭中立碑、刻石、題詩,引起遊人對園林意境的聯想,也是常用的點景手法。
計成在《園冶》一書中討論到亭的位置時說:『花間隱榭,水際安亭,斯園林而得致者……通泉竹裏,按景山巔;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鬱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魚;倘支滄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無憑。』這裏指的花間、水際、山巔、溪澗、山丘等,都是不同情趣的環境,有的能縱目遠瞻,有的能幽僻養靜,有的能飲風敞懷,有的能臨水高歌,因此置亭沒有選址之限制,更沒有固定的樣式。
涼亭適於一人獨處,亦宜於偕友閒談;適於靜觀萬物,亦宜於柔品人生;適於煮酒烹茶,亦宜於談賦論詩;適於撫琴對月,更宜於蹈舞風間。以是義故,亭者,雖為園林中之小小辣椒,卻盡展姿儀地辣醒了墨客騷人飢渴已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