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二字常被誤以為是恢復健康,實則不然。其英文原名為「Rehabilitation」,就英文字來看是「Re」「Habit」,意即再次習慣。復健這個字眼是中文翻譯上的過失,這也造成許多人對這個詞產生誤解。很多人進到治療室後第一個問題是「我這個會好嗎?」。這樣的疑問讓人很是煩惱,甚麼叫做「好」。舉個例子,原本就是個普通的上班族,因為意外受了傷,然而你認為自己透過復健能夠跑的飛快。這樣的設定,似乎並不是那麼恰當。當然如果你本來就是個田徑選手,想透過復健跑得飛快,那肯定要付出許多的努力與代價。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表示,復健本身是辛苦的,伴隨著汗水與淚水。當身體機能在意外中損傷時,肯定不會恢復成以往百分百的樣子,好比牆上產生了裂縫,即便你補了土,它本身的強度也一定不如以往。既然如此為何要辛苦復健呢?許多的病人,尤其是年長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自身已努力了大半輩子,為什麼在人生旅途的最後階段,仍然要這麼努力、這麼辛苦?當然這樣的問題,醫療人員並不能給出答案,因為這攸關個案本身與其照顧者等人的想法。
北榮桃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林佳暐說,復健只是期待能夠「再次習慣」。斷掉的肢體肯定是回不來了,可是生命之火依然未熄,那能做的就只剩下習慣現在的自身狀態。透過復健,治療師設法以個案現有功能去取回自己曾經失去的「日常」。我們可以透過鍛鍊肌肉的力量、訓練肢體的技巧、調整錯誤的姿勢等方式來幫助個案取回自己日常生活。想要實現復健的效果,需要有各醫療專業的介入與調整、個案本身積極的動機、照顧者穩定的支持,若只靠單一方面來維持,復健最後只會成為所有人疼痛與絕望的刑場。
北榮桃院長盧星華強調,當身體機能損傷後,雖過去的一切已無法再回頭,但若能把握當下,積極復健,相信必能重新去習慣自己的生活,進而再創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