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鄭文燦27日晚間前往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出席銘傳大學名人座談,並以「燦哥的心路歷程」為題,分享求學、從政及城市治理經驗。鄭文燦分享,自己出生在八德農村家庭,家庭生活平凡無政治背景,國中畢業後即到台北建中就讀,造就其獨立自主的性格。1985年考上台大電機系,當時台灣正值威權時代,校園未開放,言論及社團活動仍受到許多限制,進入台大後參加很多學生社團,擔任台大學生報社社長並成立台灣研究社,也擔任台大學生會副會長。在大二升大三時,抱持著「台灣社會可以少一個工程師,但要多一個改革者」的想法,決定從電機系轉為社會系,爾後隨著台大校園氣氛,參與學生會運動、起草學生憲章,嘗試從校園裡開創新的民主時代。
鄭文燦回憶起當年仍是萬年國會的年代,無法改變老立委、老國代對於改革的看法,爾後1990年代發生野百合學運,他擔任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以謹慎的態度處理與政府的對話,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全面改選等訴求,希望能夠推動台灣的民主化,幾經波折獲得當時李登輝總統承諾,促成1992年廢除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於1996年總統直選,台灣進入民主的時代。鄭文燦表示,當時的自己可謂抱持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走在歷史的浪頭上,卻不曾害怕、退卻,懷抱著學生應該開創民主時代的精神信念即勇往直前。
鄭文燦說,從政不是他當時的人生劇本,但學運結束他陸續擔任政治幕僚工作,協助推動立法工作,也在1994年協助陳定南競選台灣省長,其龜毛、執著的個性讓他印象非常深刻;30歲那年則以全桃園第一高票當選桃園縣議員,成為當屆最年輕的議員,即便沒有政治背景、沒有派系,也沒有財團支持,仍憑藉著一步一腳印,一個社區走過一個社區,成功當選,正式成為踏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後來陸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總統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行政院發言人及新聞局長等職務,豐富的發言人經驗,讓他深刻瞭解如何釐清問題、精準發言,並讓外界清楚掌握關鍵訴求,成為他從政的重要歷練。
鄭文燦指出,2006年擔任新聞局長時剛好正值台灣在新聞政策上的轉變,正式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在任內大力推動支持台灣電影發展以及數位電視;2009年臨危受命接受黨內徵召,以「庶民台灣‧勇敢承擔」為競選主軸,參選桃園縣縣長選舉,當時僅以汽車修理廠作為競選總部,卻在2個月的競選時間裡,創下選舉奇蹟,最後雖然以4萬9,000多票之差敗選,但仍堪稱雖敗猶榮;敗選後他選擇繼續在桃園努力,2014年順利當選桃園市市長,成為當年全台灣最年輕的直轄市長。從當選桃園縣議員、新聞局長到擔任市長都是最年輕的,因此給年輕人機會、幫助年輕人,成為他擔任市長之後思考青年政策很重要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