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定要早睡」、「辦了一張健身卡,我一定會每周都去健身」、「我計畫每月要讀完兩本書」、「我一定要好好減肥」,有沒有人常常在心中安排了好多計畫,想著從明天開始要更認真生活,不辜負自己也不辜負生命。但,明日復明日,幹勁滿滿,然後迅速被自己的「拖延」打敗?究竟什麼樣的表現才會被判為「拖延」?拖延有哪些類型或表現形式?為什麼會產生拖延?
拖延症的5種類型
1.完美主義型:
追求盡善盡美,希望等到最佳狀態或最好時機時再行動,行動一拖再拖。最典型的一句話是:「不要輕易行動,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可別忘了羽毛是用來飛翔的,而不是禁錮自己的枷鎖。如同學習飛行的雛鳥,哪怕一開始就知道會摔倒,但你不起身練習飛翔,就只能永遠留在原地。
2.目標模糊型:
目標設定模糊不清,因為不能確定目標,下不了決心,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遲遲無法行動。同時,有的人所定目標並非真心想要,今天看到別人在學這個,自己生怕落後也想學,明天看見別人立下那個目標,覺得自己也要向其看齊,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也做不好。
3.逃避型:
以拖延的方式來緩解壓力,一旦壓力來臨或者面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們的潛意識就會默認拖延的「好處」-通過拖延,可以暫時不用做自己頭疼的事;只要一再拖延,就能逃避隨之而來的風險,避免失敗。但逃避的人生代價是非常昂貴的,不知不覺消耗了寶貴的時間。逃避不去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選擇被動接受生活和他人的安排。
4.衝刺型:
喜歡最後完成的快感,過於自信,覺得自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件事情,並為短時間完成一件事情沾沾自喜。當你迷戀上這種感覺,久而久之成為習慣時,做事情就會總是拖到最後一刻。
5.創傷型:
創傷事件造成限制性信念,不相信自己有解決事情的能力,或者之前因為某件事情傷害自己,默認如果當時事情拖延或自己不去做,傷害就能避免,潛意識中認為拖延是對自己的保護。
一開始計畫時很興奮,但常常3分鐘熱度無法堅持,這也是阻礙我們實現人生夢想的一大問題。
導致拖延症和無法堅持有可能是對自己的信心不足,或許源於完美主義情節或創傷事件造成的長期自我否定;缺乏做事的熱情、決心,不想去做或者實現的決心不足;目標太多或模糊,沒辦法聚焦。精力分散,疲於奔命;錯誤地規劃行動步驟,很多人覺得,把一件事堅持到底,得靠強大的意志力,自己之所以半途而廢,是因為意志力不強,但事實上,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還有「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也會導致拖延症,其中包含兩個方面-及時記錄和合適獎勵。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如果內在動力不足,可以通過持續記錄打卡,累積眼見為實的成就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你做事的動力。同時,合適的獎勵也會有推動作用。如果你沒有記錄自己的進展情況,沒有設置有吸引力的獎勵,或是設置的獎勵太遙遠了,都無法讓你積極行動。
美國行為科學領域的專家肖恩.揚指出,可以把目標拆解成一個個步驟,一步步地完成。就像我們爬山,直接到達山頂很難,但有了階梯後就容易得多。人們理性上知道應該朝著目標小步邁進,卻不知道每個步驟要小到什麼程度,導致錯誤地規划行動步驟,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於無法堅持下去。
大家可以好好想一下,自己在什麼事情、什麼情況下拖延或者無法堅持,這背後的原因有以上哪幾種?只有意識到自身拖延的真正原因,才能更為有效地認識自己的拖延行為、再去有針對性地選擇如何與它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