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蟾蜍青蛙不用怕!守護生態環境靠牠們

by 桃園電子報編輯部
02:45
分享這篇新聞:

很多人分不清楚蟾蜍和青蛙的差別,其實牠們無論在皮膚構造或是生活環境的選擇上,都有存在著差異。民間相傳五毒之一的蟾蜍,其角質化的皮膚有防止水分散失的功能,可在較乾燥的環境活動,且摸起來有很多疣狀凸起,不會黏黏的,毒液在眼睛後面突起的耳後腺,移動較緩慢;青蛙的皮膚表面則較為光滑,能幫助呼吸,摸起來濕濕黏黏的,移動速度快,是跳躍高手,對潮濕的環境依賴也較深。林務局今(111)年4月15日已公告毒性強的外來種「海蟾蜍」入侵台灣,民眾須多加留意,至於本土蟾蜍與青蛙,牠們的存在代表當地生態相對健康,民眾只要小心不要接觸毒液,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的海蟾蜍繁殖力強且有毒。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曾經有人因為吃蟾蜍喪命,也有動物因咬到蟾蜍而中毒。林務局於今年剛公告生效的有害入侵種「海蟾蜍」,早已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原產於中南美洲,繁殖力強且有毒,曾有犬隻舔了馬路上壓扁的海蟾蜍乾,中毒身亡的案例,海蟾蜍嚴重威脅人畜安全,不能忽視。不只蟾蜍有毒,中、南美洲的箭毒蛙和非洲馬達加斯加的金曼蛙,其毒性也不容小覷。有些外來種蛙類已在台繁殖定居,像體型壯碩的牛蛙、斑腿樹蛙和花狹口蛙(亞洲錦蛙),提醒民眾不要飼養外來物種,如果養了就要好好照顧,千萬不能讓牠們跑到野外、隨意放生,導致國內生態環境被破壞。

有本土蛙類、蟾蜍存在之處,代表當地生態環境健康。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分享,蟾蜍的毒性看似很強,牠們還是有剋星的,例如台灣的擬龜殼花主要就是捕食蟾蜍和蛙類;而紅斑蛇捕食的對象很廣,蟾蜍也是牠的盤中佳餚;分布於南美洲的豬鼻蛇也是蟾蜍的天敵。民眾在住家附近可循聲音感受蟾蜍與蛙類的存在,而有本土種在的地方,環境是相對自然健康的,民眾不須過於害怕。(責任編輯/黃雅蘭)

讀者迴響

您可能也會喜歡

Adblock Detected

Please support us by disabling your AdBlocker extension from your browsers for 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