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從學院到流行媒體!Podcast「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讓文學更貼近聽眾

記者潘丁菡/報導
現今國文教育中,眾多中生代與新生代台灣作家較難進入民眾視野。為了解決此困境,就讀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劉亦與江炫霖以Podcast為媒介談論台灣當代文學,將原先停留於學術界內的生硬知識,用活潑生動的方式,讓聽眾們能夠深入淺出地進入台灣文學的世界,並將節目命名為「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向台大的前身「台北帝國大學」致敬,於節目中深入討論本土文學作品。

 

316339834 1621796634914900 2053666368544227809 n scaled
陳柏丞(左起)、江炫霖、劉亦透過Podcast「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推廣台灣文學。圖: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提供

起初,劉亦與江炫霖希望將課堂討論額外延伸,並且希望能盡可能接觸廣泛群眾。顧慮成本與觸及量等考量後,他們決定不以文學界常用的雜誌形式呈現,而是以Podcast進行,使文學評論與討論能夠跨出校園。江炫霖感慨,「研討會和演講,都是學院的『內耗』,同樣一群人聚在一起講大家都聽不懂的話。」因此,他們堅持不在節目中使用學術或理論名詞,讓文學評論得以平易近人,也希望吸引更多讀者接觸台灣文學。

 

他們的起點,始於青年作家朱宥勳與資深作家駱以軍的論戰。劉亦認為,「此次論戰是文壇的兩個世代典範互相衝撞,是典範轉移的歷史性的一刻。」他們則能作為青年的一代,利用網路媒體更深入參與討論。他們的討論與其他節目,吸引學院內外的聽眾,成為推廣台灣文學的推手之一。在舉辦與聽眾共讀的實體活動時,更能感受到願意接觸台灣當代文學的讀者愈來愈多元。「我們那天選讀賴香吟的《白色畫像》,大家坐在台大總圖前的草地上,從感性和理性等各種方向一起討論。我們能發現,其實有很多看待文學的方式。」

 

不過,他們也都憂心台灣文學小說故事性較薄弱的問題,使得國內讀者間難以宣傳,國外翻譯的推廣亦困難重重。江炫霖舉例,「台灣小說作品太多注重形式和文學技巧,像舞鶴、駱以軍、張大春等人,對於外國讀者而言吸引力較低,翻譯也不想翻。」劉亦則強調,只要作品夠好看,自然有人願意深度分析,但台灣的文學作品大多只強調意義。文學作品的乏人問津,也影響到出版社的運行。他們苦笑稱,出版社往往以公關書為互惠條件,讓作者或作品能夠上節目,忽略了他們製作節目時所需的龐大時間成本,電影平台反而能給相對優渥的報酬。他們也期待,台灣作家重新檢視市場取向,只有讓讀者變多,才有多元深度評論的可能性。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