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書記載,三國時代一代梟雄曹操年約40歲左右開始出現反覆頭痛,常伴有幻聽、幻視,且多在勞累、情緒激動等狀態下出現,並將其症狀描述為「頭風」、「頭風眩」、「偏頭風」,經當時的神醫華佗予以施針緩解,故《三國志·華佗傳》記有「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曹操頭痛的病因,至今眾說紛紜且無可考。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主任賴軍皓認為,根據曹操頭痛的狀況及發生時的外在環境推測,可能是偏頭痛、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或腫瘤導致。
賴軍皓表示,「頭痛」是診間中常聽到的主訴之一,依其病因可區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及其他疼痛型顱神經病變。原發性頭痛以張力型頭痛最常見,約佔所有頭痛患者的80%,主要表現為頭部帶狀緊縮,並於數日間起伏發作,但程度較輕且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以一般止痛藥即可治療。
賴軍皓說明,偏頭痛則是第二常見的頭痛,且常有睡眠中痛醒的狀況,以女性居多。賴軍皓解釋,1/4至1/5偏頭痛患者會有發作前兆,像是看見閃光、局部肢體麻木等等,可先於或伴隨頭痛發生,並在5分鐘至1小時內恢復。診斷標準需至少5次以上的發作及持續4小時至3天,而發作特徵在單側、搏動性抽痛、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效率、活動時加劇症狀這4項條件中,符合達2項者,且發作時有噁心嘔吐或畏光怕吵。治療上可先從避開誘發因子、調整作息型態著手;於急性期予以一般止痛藥、血清素致效劑、多巴胺拮抗劑等,至於每個月4次以上的頻繁發作者,則考慮預防用藥,如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三環抗憂鬱劑、鈣離子阻斷劑等,若見改善再於半年至一年後逐漸減藥或停藥。
賴軍皓表示,次發性頭痛雖不如原發性頭痛常見,但其潛在病因可能是致命的。臨床上有幾項紅旗子跡象可提供判別依據,如系統性症狀,像是發燒、體重減輕等,以及免疫抑制、腫瘤等次發風險因子,意識形態改變等神經學症狀,加上突發性、50歲以上、持續惡化、在姿勢改變或出力時加劇等等,排除如感染、出血、腫瘤、血管炎等病因,必要時輔以影像學檢查。他再三強調,頭痛是身體健康失調的警訊,反映出生活、飲食與壓力的失衡,因此平日應養成規律的生活、多運動、喝開水,並避免酒精、咖啡及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如優酪乳、起司等乳製品;當服用止痛藥仍無效時,應盡速就醫。